张巨哲:如何不费一兵一卒收服5方势力的军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要在两个月内快速建立一支5000人的军队。
情况概况是这样的:
在一个小国的周边,有四座较大的山头,各有一个部落首领,有着300到1600人不等的军队,山下小的平原地带,是一个小国的国都,有1000多人的军队,他要在两个月内,将这一切都据为己有。
“说明一下,这个人他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人,也不能用别的法术,就是普通人。而且要不用花钱,不用死人,不用战争,便要实现这个目标,建立一支5000人的军队。”
这个城邑,为古庸国的小属国,这个小属国只有十余行的人(1000多人),它四周被群山和水包围着,四周的群山上,被四个部落占领着,无人听从君主的命令。
“他们的武装情况:东北边山上的一支人最少,不到300人,但占着山势峻要,部落首领叫方几,为人谨慎多疑。
“西北的一支,有600人左右,为人贪婪,多小的便宜也要占,多小的亏都不吃,首领名叫向微。
“西南边的一支,有1100人左右,无山势之利,首领名叫莫经,但善交际,极有人缘,好见风使舵。
“东南边的一支,有1600人,实力雄厚,首领名叫孔生,生性孤傲易怒,不怕官兵,极怕老婆。
如何拥有5000人的军队?
中间的小国加上周边四国军队加起来,刚好将近5000人,也就是说,两个月的时间,这个人要让这个5方势力全部把兵权交给自己。
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不费一兵一剑,将这些武装力量都归到自己旗下,该怎么做?
接下来看这个人的操作:
这个人打扮一番,叫了三四个年壮的同族人,以远方客的身份去找其中的一个首领向微。他问向微:“如果我说我是远处一方国的少君主,你是否会相信?”向微不知道这个人想干吗,回应道:“有可能。”
这个人接着对向微说:“你所在的地方,四面环山,却偏偏把君主围在中间,现在是庸国顾不上管,但将来怎么容得下各个部族不听号令,将来必征。东北之山多险峻,东南之山强且壮,西南之山善交游,唯余西北之山;位汉水之阳,立交通要道,为首伐之选。”
“另,这四山之众,东北山险,势力小,不伐人,他人亦不为患。西南之山善交友,人丁又众,不为害,如若将来东南之山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好的办法是打通东西通道,您的西山也会是首伐之选。”
向微略微思考后说:“这我也知道呵,又能如何?”
这个人说:“有一法,可解你之困,我今日走后,你可对外大加传言,说你有一旧交,多年失散。今天来访问,原来也在他国做了部落首领,有青壮人丁2000余众,只要你有急,定舍命相救。我若有事,你也举族相帮。但你知道,我没有人帮你,你也不会帮我!”
“那这又为了什么?”向微不解道。
“众人不会去核实,但原本要伐你的人,都会转而去伐莫经,因为他们意识到伐你更为不易,在这过程中,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却会变得更安全。所以三日之后你要在山上举行仪式,互换信物,越多人知道,你就越安稳!”
“第四天,这个人下山休息了几天,独自去找那个无山势之利,极有人缘,好见风使舵的莫经。他依然这般分析形势,分析完形势后说,因为你的存在,无论是庸国将来征伐,还是实力雄厚的孔生要扩大地盘,首先会朝莫经下手,更何况莫经与孔生相邻,一旦君主为了颜面好看,要象征性地征讨四山,肯定会先攻击你,如果这时与你相邻的孔生再从中生事,则有性命之忧。
“莫经不说话,自从他听到向微与人合盟后,他一直在考虑处境的问题。”
“这人对莫经说道,如今是孔生一家独大,无人能抵,所以只要莫经和向微联盟,孔生肯定谁都不招惹,并且告诉世人,这种联盟是只有人攻打对方时,另一方才帮忙。”
“我信不过向微,更凭什么相信你会帮我!”莫经问道。
“你自是不用相信的,这只是表达意愿,你可以当作发生战争时谁也不会帮谁,但重要的是在战争未发生前,别人不敢轻易动你们俩,而是会去想办法对付方几。你们俩一联合,孔生自会起疑,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打下东北之山,抵抗君主和你们的联盟。这时最危险的是方几,而不再是你。东北之险峻,无论任何人攻打,都会有耗损,耗损之后,四个山头中,真正最强大的人应该是你才是。”
“先生要我如何做?”
“尽告世人,我们三人结盟,赠我以信物,以告世人此事不虚!”
“这个人用类似的办法,说服了南山的方几,这三个部落名义上结盟,实际上仍独立,也没有一个兵丁会听这个人的话,但如何将这几千兵马全部移交,全在下一步,也是他最大的赌注。
“他从族中找了四五个长相怪异的人,告诉他们陪同自己前往城邑,然后在外面等自己,自己去见君主,之后请每人吃好吃的,送自己炒的茶一份。
“他见到君主,将那三方的信物摆在他前面,说我已经将这三个山头的部落全都结盟在一起,你可以现在就让人杀了我,来证实我的死,是否能让这三座山联合起来找到一个攻打城邑的借口。
“也可以让所有护卫退下,听我说几句话。
“君主想了想,令侍从全都退下。
“那人告诉他,这三山联合起来,肯定野心加大,如果他们能占了城邑,将是危险的事,或是他们合起来将山口一封,你都无法出去搬救兵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办法是先从这个城邑脱身去庸国请救兵。
“你为什么既要同他们联盟,又来我这报信,要救我?”
“我只为一部落首领,深知大小方国之君主,皆不可冒犯,故前来相告。另,我希望能在方国内任一较高的闲职,一来可了却我的一个心愿,二来三山的人看到我在城邑守城,便不会兴兵作乱。”
“那君主给他封了一个守城的闲职,专事与外交涉,君主自己则偷偷脱身,请救兵去了。
“但消息传得很快,谁都知道君主已经偷偷逃走了,并且去搬救兵来剿匪。庸国当时是大国,这次连他附属国的君主都赶跑了,消息传来,他们纠集6000人的军队前来征讨,不几日便到。
“三位部落首领找这个人商议对策。
“没有任何一个山头可以抵抗得了这么庞大的一支正规军,如果各自为营,肯定被各个击破,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建立一支统一的军队。可是谁来做指挥官?他们三个,长期明刀暗枪习惯了,谁也不放心谁。
“这个人一直不说话。
“大家突然想到,就是这个人,带了四个人,就逼走了君主,并且拥有了他1000人的军队,这得是一位多有才能的智者!而且只有他一个是第三方的人,他们三个人一致同意,将全部听从这个人的号令。
这个人问道:“如果有其他小头目不听从该怎么办?”
那些人说道:“如若不听,定当施以重等刑罚。”
这个人道:“那好,为提高战斗力,我们颁布军纪,如有不听从,定当统一施罚,可否?”
“众人应允,并加上信物,向众人宣告。”
这个人向众人说道:“众人如此信我,我怎能看众人战死,我有一法,可逃过此劫。”
“这个人带了几十个极为强壮的兵丁,回到城邑,告知众人,因受到先祖的感召,向微、莫经、方几,愿率部投诚,从此效忠于君主,危险解除。
“面对城外的军队,城内群龙无首的大小兵丁哪个敢说危险还没有解除呢?紧跟着,那些人入城,命人紧急赶制衣服,并将队伍重新编制。那个人祭出的说法是,要让这1000城中的士兵,加入到这些人中,整体强大,才安全。
“庸国派的6000人军队,还在路上,继续行军。
“现在,整个周边就只有一处是山匪了,其他的全是官军,这个山匪便是孔生。
“这个人派人去给孔生和他的妻子送了些吃的,表示友好。
“在孔生妻子的劝说下,孔生派人来投诚。城里已有3000余兵丁,又调来6000人,孔生的1600人如何能抵挡得了?
“孔生一投降,那个人让人传书给庸王,危险已经解除,所有的部落均已投诚。
“庸国还要打下去么?对方都表示会臣服认可庸王的,已是最好的结果了。打下去没有理由,而且是两败俱伤。
至此,五方势力近5000人的军队全部受这个人调遣。
我们分析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步很重要,这个人首先要去说服哪一方势力?
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分析,应该是拥有600左右军队的向微。
为什么?
我们一个个分析一下:
-
小国不行,因为毕竟人家是正规军而且有大国庸国罩着,不是万不得已,国君是不会答应交出兵权的。
-
东北方300人的方几不行,三个原因:方几为人生性多疑、军队人太少要了用处不大、地势险要易于防守。
-
莫经和孔生两方势力都在千人以上,仪仗着人数优势不容易被说服。
只有西北方600人的向微,为人贪婪爱贪小便宜,且不肯吃一点亏。从人性角度出发,这个人容易受失去这种剥夺感的影响。
其实,从一开始也就是从人性角度去分析然后采取策略的。
果然,他与方及一分析利弊,方几的危机感徒增,愿意结盟。
第二个为什么是莫经?
因为原本处于劣势的且有点肉的向微变成了有2600人的军队,一下了莫经成了地理位置劣势且有肉的一方,处境比之前的向微更差。
莫经相邻两方一方是2600人的军队,另一方是1600人的军队,如果两方势力想扩大地盘,自己是首选。
所以,莫经权衡利弊之后自然会结盟,况且他本身就善于交际,善交际的人一般不愿意兵戈相见。
第三个是方几。
即使方几性格多疑且地势险要,奈何也敌必过当下的形式,其余两方一方是3700人的结盟军队,另一方是1600人的军队,自己300人占领一方自然是不可能安稳下去,任何一方攻打自己,自己都敌不过,最聪明的方式就是加入到最强大的一方,所以,方几加入盟军自然是情理之中,主要是客观实力不行。
为什么接下来不让孔生加入盟军?
两个原因,如果孔生加入,四方势力势必会向下攻打中间小国,大家取而代之,哪怕大国庸国派部队支援,山上四方势力也不会屈服,因为他们形成了完成的同盟体系,更不会出现集体向小国投降的结果。
所以,孔生不能加入进来。
那么,就要去找中间小国结合。
接下来的操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孔生哪怕有再大的能耐、再坚定的决定,也敌不过两点:
当下的客观形势和自己怕老婆的性格弱点。
总结一下,这个人如何做到不费一兵一卒就拥有了5000人的军队。
根据规律。
他首先用虚拟的2000人军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然后根据人性的点为突破口去建立新的平衡,最后结合地脉和人性的规律逐渐收集兵权。
此次分析结束,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