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学/现代之一8~《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埃德蒙德.
1859~1938年
有关认识本质论断的现象学
我如今进入老境,至少我自己是完全坚定的相信我是一个完全的新人。在掌握方法原理之后,才真正成为人的人。
这是现象学重新思考近代哲学中的主客观一致问题,提出认识结果是形成于意识内部的某种坚定信念展现出其有关认识本质的见解。《现象学的观念》就是一部反映现象学上述目的的著作。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这部作品中呈现出的立场与观点基本上是与《现象学的观念》一致。
倘若想要探讨意义或价值等的普遍本质,我们需要将客观世界的存在等自然而然形成的思想和信念暂时悬置起来,反省形成于意识内部的知觉经验,考察认识结果的形成条件,悬置与还原均是为了实践以上信念而被提出的方法。
然而,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基本上没有提及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这本书更像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原理性示范操作。
在书中,胡塞尔悉心讲述他平时如何认识世界,认识是如何形成的等等,我们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效仿,不善反思个人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探索不同人的认识结构。
日常世界——自然态度主命题
人如何是人,平时是如何体验着这个世界的呢?胡塞尔这么说:
我意识到有一个世界,对我来说,事物都明明白白地存在着,我能感觉到,在认知对象周围存在客观,我也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它们。此外,在明白显现的知觉领域周遭,还有包围着认知对象的背景,背景也被我隐隐感觉到的地平线圈住。
与此同时,世界也具有过去和未来等无限的时间地平线,这条地平线以现在为起点,可以分为清楚觉察到的部分和模糊意识到的部分,也就是清晰的现在前后和朦胧的未来与过去。我总是存在于这条无线延伸的地平线的起点,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是同一个世界,我在与它的关联中生存着。
我认为这些认识也适用于他人,他人也有他人的世界,我坚定相信那些世界与我的世界是同一世界的。
那么胡塞尔的想法是否妥当呢?
比如,我可以将投向电脑的意识转向桌子,在我置意识与电脑上时,桌子就不吸引我的注意,而是停留在我的意识的背景之中。但是,如果现在我把意识转向桌子的话,电脑就退到了背景之中,我们十分肯定的是,桌子和电脑都会模糊地认识到的地平线,比如房间与房子,街道,地方机构,国家等所包围。
时间也是如此,我们不只有对现在的感觉,还有清晰的现在,前后朦胧的未来与过去等地平线存在,人对时间的意识是有程度的。
世界里不仅有自己,还有他人。我也十分肯定家人、恋人、别人、在学校和职场的熟人、陌生人,这些也以与我同样的方式体验着世界。
我们的世界观确实是在胡塞尔所说的结构下形成的,而且我们以世界观为不可动摇的事实。这个事实确实会可能出错,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确定这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胡塞尔将这种自然形成的对世界存在的肯定称为自然态度种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