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论及运用

U型理论教练心得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32人  拼图区块链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在被教练了以后,迷恋上了教练这个工具。认真的把U型理论这本书看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成文章——《向未来学习》,强力推荐了这本书。

本周我在混沌大学的社群当中组织了一场有关领导力的教练型沙龙。通过一个下午的谈话,整个活动的效果超出了我个人的预期,很有有趣的反馈方我印象深刻。

第一环节——热身运动:探寻意识和⾏为之间的关系

1分钟做30个动作 ——询问感受

1分钟做50个动作 ——询问感受

总结:刚开始大家比较尴尬,并且我解释规则并没有非常清楚。男性成员的手脚无法放的很开,大家相对而言比较拘谨。刚开始其实我心里特别没底,因为可以感觉到大家彼此之间保持戒备,无法坦诚的交谈。

第二环节——自我介绍:训练每位成员聆听的能力

自我介绍完以后发问:刚才在介绍的过程中,你听到了什么?

总结:这个环节有的人在玩手机,可以感觉到大家的注意力逐渐跑到其他地方去,很少认真聆听别人的说的话,我尝试问了两个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是问实际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而非我们脑子里面整理后的结论。

这个过程中有人提出一些特别好的问题,一定要通过掌声得到每个人的认可,让大家形成一次共鸣。

第三环节——送礼物:

互相赠送对方自己手里的礼物,前提是交换之前先说出一个你与该礼物共同的特点或者特质,并且解释为什么我与这件礼物很像。

在这个过程中,刚开始很多人还是比较拘谨,需要我的帮助和指引才愿意和别人交换礼物,但明显感觉到整个线下的氛围好了很多。

第四环节——领导VS教练:比较领导与教练之间发问的区别

1、每个小组四个人,由一名小组成员做为案主(分享自己的工作案例),其他三位成员扮演领导,给案主提供解决方案。

2、案主的⻆色不变,小组的其他三位成员的⻆色从领导变为教练,教练轮流对案主提问。PS:教练与领导的区别——教练提问不先预设⽴场,教练默认案主有能力自己解决。

总结: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参与者刚开始以专家的身份提问,问的问题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发问,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导致了对方对专家给出的答案并不在意。

换成教练的模式以后,(前提假设:相信案主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教练的主要职责是提问,而非解决问题)大家开始放下表达自己的声音,开始站在案主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体验的很好,有的小组体验的并不好。(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两位同学一直扮演专家的角色)我分别询问了案主和参与成员,他们自己也讲述了专家模式和教练模式之间的区别。 整个过程中,慢慢的大家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任何,同时也找到了连接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反思的是对时间的控制并不是特别精准,没有很好的把时间概念转递给每一个小组,并且有的时候会打断对方的谈话,破坏了整个气氛。

第五环节——总结体会“10分”问题与其他问题的不同

小组成员轮流当案主,每个案主提出一个自己当下最大的困惑,其他成员以教练身份提出问题。

案主不直接回答问题,用1-10分打分给予反馈。

(1分表示这个问题不重要,10分表示这个问题对自己的触动性很强)

小组当中有一个人提出10分问题以后,游戏结束,换下一个案主,继续提问。

总结:这个环节,大家对于之前的流程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依然有的小组没有听明白我说的规则。以后可以见示范一下规则,然后询问大家的建议:比如说你们是否听懂了,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嘛? 通过征求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再进行小组讨论。 

我自己在解释规则的时候并没有非常清晰,这点需要加强。 并且每次讨论完以后,在询问的时候速度稍微有点快,并没有给出一个相对的静默时间。


第六环节——U型理论知识点总结

将会为大家分享《U型理论》这本书,引导大家运用相应知识点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分享了一个STEP的教练流程,并且分享了一张图,教练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场域的控制引导大家进入到一个涌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1、80%以上的参与者有感觉到思维的转变,同时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

2、年龄偏大的男性主观意识更强,非常难融入到整个集体当中

3、整体的场域从刚开始的非常尴尬,慢慢转变为大家投入的聆听,每一次总结都特别重要

4、对于“缄默”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基于给出答案,或者引导问题

5、害怕有冷场,或者有的同学的体验不太好

6、规则说明并不是特别好,导致了很多误解,影响了体验效果

7、场域随着大家的心灵被打开,慢慢的大家可以感受到场域带来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