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激活课堂的一把钥匙
课前
上周电商班的语文课上终于将《过秦论》画上了句号并让学生课下预习鲁迅先生的《祝福》。
今天上课调查了一下,竟没有一人在课下读完这篇小说,“两节课讲完课文”的目标恐怕难以实现,只能实行第二套备课方案。
中午看到通知——因变压器故障,学校下午停电。考虑到电子课件用不了,午睡后醒来临时又备了课,借鉴了《超级语文课》里山东陈峰老师的思路,以“拯救命运悲惨的祥林嫂”为主题、为主要的学习任务,删繁就简,挖掘祥林嫂惨死的真相。
课中
学生不了解文本,根本无法进入深度思考,只好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这篇小说虽是短篇,但与其他课文相比篇幅很大,再加上学生速读能力欠缺,半节课过去了,还有同学没有读完。
讲解与分析以任务驱动法在第二节课展开,第一个任务: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哪里人?结局如何?这个人一生过得怎么样?
瑞娟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与预料的答案一致,“祥林嫂,可能是卫家山人,她最后惨死在风雪之中,一生过得艰辛、悲惨”。
第二个任务:我们如何去拯救命运悲惨的祥林嫂呢,这个任务有点大,需要用一个个小问题去攻破,要拯救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的“人际圈”,了解她所经历的事情。
同学们一听要拯救主人公,就来了劲儿,七嘴八舌地说出和祥林嫂打过交道的人——鲁四老爷、四婶儿、卫老婆子、柳妈、“我”等,班长剑宇理出了祥林嫂的经历(早年丧夫,逃到鲁镇做工——被迫改嫁贺老六,生下一子名为阿毛——丧夫丧子之后再次到鲁镇做工——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遇到“我”之后死在“祝福”之日),看来剑宇对文章很熟悉。
既然了解了祥林嫂,那“谁该为她的死负责呢”?
智杰说是卫老婆子,他的理由是祥林嫂刚开始一直在鲁镇做工,生活还不错,正是卫老婆子与婆婆合伙卖掉祥林嫂导致了她后来的悲惨命运,我发问:“祥林嫂再嫁之后的生活如何”?
智杰默然,我引导学生阅读祥林嫂在嫁之后的文本内容,我继续问“卫老婆子与婆婆的行为有没有给祥林嫂带来短暂的幸福?”
一部分同学说确实带来了短暂的幸福,恩惠同学一听,急了:“老师,这怎么是带来幸福啊,绑人的行为本就是错的,如果她们不合伙卖掉祥林嫂,祥林嫂怎么会有以后更惨的生活呢”,看来恩惠同学进入了深入思考,没有被表面的现象蒙住。
接着有同学说了“柳妈”,我追问:“柳妈的出发点是什么?”
同学们再次陷入思考,有人答:“似乎是好的,柳妈让祥林嫂捐门槛是为了让她赎罪”。
“柳妈的建议有没有让祥林嫂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没有”
“那柳妈应不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呢?”
同学们有些迷茫,于是我继续问:“鲁四老爷、四婶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吗?”
“不应该吧,他们给了她两次工作的机会,给她工钱,作为主雇做得可以了”,这是大部分同学的回答。
“那究竟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呢?”
没有人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只读过一遍文章的学生而言是难的。恰好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再次阅读《祝福》思考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辅助思考,下次课我们继续探讨”。
课后反思
这两节课看似是再平常不过的课堂,其实给了我诸多惊喜,其一是睡觉的人很少,这是求知好的开端;其二,班里至少一半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其三,四分之一的同学开始深入思考问题。
这都是很大的改观,要知道前几周的课,几乎是老师一个人的独奏曲,如今有了“合声”,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我此刻内心的激动。其实这个班级从上次课就开始有了改观,这当然离不开班主任管理的加强,还有老师课前充分的备课。
就这两节课本身而言,即使时间有限,也不能操之过急,还得耐下心来让学生熟悉文本,脱离文本的讲解无异于缘木求鱼,学生熟悉文本才会在问题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总能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超级语文课》里陈峰老师面对的学生,语文基础自不必说,课堂的教学内容高度浓缩,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师问生答,环环相扣,师生合力促成思维的流动、课堂的流动,在短短十几分的时间里几乎达到了所有的教学目标,不愧是“最难”的一课。
而我所面对的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自立能力差,即使如此,借鉴陈老师的设计思路,也能让课堂灵动起来,不得不喟然叹曰:好的教学设计是激活课堂、点亮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