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文字的力量|关于识字和交往的一点回忆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所谓的认真算是个形容词,关于深浅程度的,个人理解不一致,而我所谓的认真有其三。
一是将每一个字都看完,看到脑袋疼不愿意接触的领域也是如此,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
二是在阅读时,遇到一些特别有意义的名词会反复的去记忆,比如吉尔伽美什。
三是看到兴起有感觉的经典句子,会反复的读上几遍,比如神圣经典时的以斯拉、两个小青年创作《共产党宣言》时的用语。
再细想下区别,总之还会有的,习惯于轻松随意看,不思考的读书法,不知道为何这一次有了一丁点儿的改变,虽不是什么大事,或者有意义的,但总觉得还是件值得去思索的事情。
受刚读完的技术改变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因为此次阅读工具的改变,从先前在手机小屏幕上看书一下子进化成了在10.2寸大屏幕上,阅读体验的指数级幸福感增加,应该是个主要原因。对于新鲜的总爱多投入一些关心、呵护和重视吧。
在找差别的时候,也就自然的多了些关注力。
抛却阅读工具的改变因素外,书内容的质量是内因。
作者将我引入了一个世界,由文字为主线而对世界的影响探索之路。
这条路上溯数千年,到近代的欧洲《共产党宣言》后又绕回了殖民地加勒比那一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历史创造文学上。
我是很熟悉于文字的存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文字,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存活,这个世界又将变成什么样。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姥姥她应该具有话语权,她只上过零丁点学,不足以认识太多的字,除了阿拉伯数字外,所识不多。
在那个年代,影响不多。早期在家务农,凭借在田地里的辛苦劳作,一年收成也能够将孩子抚养成人,外公是医生,准确点的话是赤脚医生,在村儿附近行医,治些小毛病口碑还不错。不是名医且乡里乡亲的,大家相处都还算可以。
但我没有看出外婆和我母亲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母亲高中毕业后原本想当老师,那年代高中毕业生应该没有如今的大学生比例多,高中文凭能够在学校里占有一席之……
嫁给父亲后因这边属于农垦集团,户口上自然而然的也成了农村户口,前些天在电话里说,看快手现在农村户口值钱了。我并未说什么。
后来还是没有成为一名老师,而是随了父亲。父亲也是高中毕业后,毕业后回镇上。
他的爸爸是镇上的会计,也只是上过几年的私塾,认识些字就成了会计,写的一手好字。
他不认为自己儿子回家当干部是件好事,除了照管好自家的田外还要操心生产队里的事,学门技术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父亲找到了一个师傅,在农机站。在站里头些年他应该是站里最受欢迎的人了,爱上了机器又有充足的精力,别人不愿意夜里值班他愿意,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愿意,当然他愿意的和工资和职位无关。
后来事实证明了真的没有什么关联。
爷爷爱看书,看的是那种“大古书”,简单的来说基本上可以用说评书人爱说的那类型来解释,比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还有东游记、封神演义这些。
父亲继承了他的几大箱书,也继承了这些习惯。
不认识字的外婆和认识字的爷爷,因为我父亲母亲而成了亲家,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相隔40多里地刚开始完全靠步行,一年也能来往几回。
外婆常念叨着我爷爷是个大高个子,对人热情,每次送她回去都要送十多里地。他们相处的特别好,聊的来。看不出和外婆和爷爷的区别。
我也看不出母亲和外婆的区别,至少在我长大前,他们的生活基本上重复着过去人的路,工作内容不同,人的思想、观念、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受困于斯。
现在母亲会刷快手、看头条,外婆不会,因为她不识字,但我知道他们聊天已经聊不到一起去了,关注的点不同、收到的新闻、信息量不同。
但这个会刷快手、看头条,也能自己上网打牌、看剧的母亲,和我却很难聊得兴起了。接受信息而产生的观点,和她同龄人能够达成一致。
也许哪一天作为交流手段的文字会消失,图像化会代替它,但文字所能够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图像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