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高考状元”不能成为“职业状元”,震撼(笑侃营销)
中国人从古就有状元情节。昨天各省高考分数出来后,各大新闻媒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都抓住这一热点,大吹特吹各省各市各县的状元们。状元不但成为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而且大多都会接受教育局、学校的奖励,还要面对各种采访,甚至上电视节目分享经验……家长们也开始议论:“XXX是我们家对门的……”所有的人都对状元投出羡慕目光,都在表扬,都以状元做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今天不想再吹捧状元了,当大家脑子发热时候,我不得不给大家浇一盆冷水,必须说一个事实,让大家清醒一下。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课题组负责人、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公布了中国首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的全国近400名高考状元,调查的结果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一共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调研结果:“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所有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工作,现在状元竟然不能在个人职业生涯上不能取得出色的成就,那这样的状元又有多少意义。如果家长们相信高分的状元是成功的关键,那么你一定要去参加一下高中同学毕业25年后的聚会,看看学习最好的学生,尤其是状元是否在某个领域混的出力拔萃。哪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支精锐部队(千名高考状元)如今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状元能在自己的行业闪光过呢?
就是因为被这种众星捧月的表扬害死了状元。因为好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人们的表扬声中,被众星捧月惯了,导致他们害怕批评,害怕失败的心理,做事畏手畏脚。斯坦福大学对表扬的结果研究表明:总被表扬的学生会变得不愿意冒险,且缺乏自主性。与同伴相比,总被表扬,做事很难持之以恒,过分依赖老师。他们有种“想赢怕输”的习惯。他们大多害怕选择,害怕做未做过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承担失败。他们都受不了被表扬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他们缺乏冒险的精神。而一般学生和差生没有好学生生“想赢怕输”的负担,他们敢闯敢拼,敢于冒险,反正他们经常在批评中长大的,习惯了,再错一次也无所谓,这是他们有“后劲”。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肯定不可能被学习好的状元做出来,而是被一个高考了三次,最后只考了非常一般的杭州师范学院,并且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19分,长得像外星人的马云做出来原因。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的时候,马云就在上面卖东西。这对常人来说,都会认为这个人脑子进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所有人都说他是骗子。对于这些创新的东西,很容易失败,可以说九死一生,状元们失败不起,也承受不了长期被别人说“骗子”的羞辱。
而马云是在批评、羞辱、失败声中长大的。在阿里巴巴成功以前,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马云基本上都是个失败者。刚开始创业的翻译社做不了几个月就做不下去,需要自己蹬三轮进行补贴;后来做中国互联网黄页,也以失败收场。再往前,高考三次,才考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学校。再看看他那个外星人的样子,很明显是他老爸的基因变种而来。这么一个不能再屌的屌丝,中间会受到多少人的批评和羞辱,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正因为失败多了,批评多了,也就让他对这种声音产生了免疫力,更激发起他的斗志。其实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需要人们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地修正,然后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
于是马云不断地试错,他不断去寻找最佳的方向和方法。以前的所有的犯错都是他日后寻找正确方向的铺垫。因为做过翻译社,才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认识互联网,才会把创业方向转向互联网;因为做过互联网黄页,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调整策略,做了个互联网上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个就是今天阿里巴巴的雏形。所有的这些思路都不是一戳而就的,都是在犯错中不断修正,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这些都是状元所不可能做到的。用经济学解释,这就机会成本,状元做未知事情的机会成本太高,不值得选择。再说光一个“骗子骗子”的声音就能把常人杀死,何况经常被人表扬的状元呢?
学习好并没错,这是好事,错的是人不能经常沉浸在蜜糖的表扬声中。因为未来进入社会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无数的挫折和困难,这需要我们去应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一点小事都要跳楼自杀,还不是因为在“蜜糖”的表扬声中泡习惯了,有一点批评就受不了啦!我深有体会,当我批评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时候,这个学生马上捂着脑袋哭,感觉自己受到了无数委屈,日后好长时间她都没有笑容,见到老师也不打招呼。这还不算什么,竟然还有的跟家长哭诉找我麻烦,于是家长到学校指责我。而当我批评一个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时候,他会笑呵呵的说:你批评的对,我接受你的批评。这时还从口袋里的拿出香烟让你抽,让你都觉得再批评他有点不好意思了。几年后他还到学校来看我,请我吃饭……
表扬是好事,可是一味的捧,一味的表扬就不是好事了。我七岁的儿子就是因为经常受到我妻子的表扬(妻子崇尚表扬教育),后来我发现儿子很享受这种表扬,每次都是因为妻子和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才有兴趣做事,做完后赶紧来跟你索取表扬和奖励。也就是说他做事是以表扬为驱动力,没表扬的事情,他就没有兴趣做下去。批评一下,他马上就哭,就受不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导致他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表扬,而为了能获得表扬,也导致他只做自己很擅长的,不愿意尝试新方向新方法,只按原套路做事情。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实验:每次从教室叫一个孩子做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任务。测试完后研究人员把分数告诉他,并说一句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的把孩子们分为2组,一组得到的智商聪明的夸赞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一组得到的是努力的夸赞:“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出色。”
再进行第二轮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得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轮类似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被表扬努力的孩子,90%以上人都选择较难的。而那些被表扬聪明孩子,大部分选择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因为孩子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因此当我们夸孩子聪明的时候,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风险。因此,过多的表扬会扼杀一个孩子去试验和冒险的勇气,尤其夸赞孩子聪明更像是海洛因。
第二,状元大多情商降低。据中国校友会网高考状元课题研究组专家调查的1400名高考状元,发现他们大多数内向、高傲、情商低。由于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在封闭的环境,老师、同学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比较包容,容易将他们打造成‘温室的花朵’、‘象牙塔内的状元’。他们进入社会很难适应,他们脸皮比较薄,不会拉关系,找人情,也受不了挫折,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导致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接受度不高。因为我是状元,我分数高,那么自己所做的事情肯定就比一般人更正确,领导和同事的一些批评就听不进去。反正我水平高,你这里不行,我去别的地方,不愿意放下身段屈尊自己。而要成为卓越的成功者,一般情商都比较高。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员工和最差的20%的员工,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力和坚强的意志。换句话说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的情商。这也导致考试状元不能成为职场状元的原因。
我的一个女学生,学习成绩好得很,就如同那些试卷的内容是为她量身订做的一样,简直是完美的大学生,每次都是稳拿一等奖学金,毕业后就进入了我们县某行政机关工作。另外还有一位不为别人所注意的师兄,他在大学时成绩平平,其他方面也没有过人之处。所以,几乎所有老师都看好我的这位女学生而不看好师兄。可是两年以后,事实却与大家当初的预计非常不同:师兄做到了副科级干部,而女学生先被“流放”到机关下属的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后来索性被这家企业开除了。
我们对于女学生的遭遇非常同情,后来大家四处打听才知道,原来师兄活泼开朗,能很快跟别人打成一片,在各种场面上非常得体,把人际关系处得非常好,因此很自然地得到了升迁。但是女学生却不是这样,她总是对别人冷冰冰的,不爱说话,平时也不喜欢和大家搞好关系,后来做事处处碰壁,最后落了一个这么悲惨的结果。因此,对于状元我们再不能这样老捧着老夸赞,到时候他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需要一些挫折来让他们承受一下逆境压力,这对他们来说更有好长。
简介:刘世忠,用相声和小品表演手段讲课的第一人,被称为教师界的“赵本山”,著名的营销作家,自媒体“笑看营销”创始人。作为教师,其开创性地将相声小品溶入讲课中,把讲课当相声来说,当小品来演,使学术不再枯燥、乏味,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由于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曾被武汉晚报、武汉教育电视台、新浪网等四十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作为作者,他的著作盛丰,出版的畅销书有《品牌策划实务》《广告创意实务》《选对行业钓大鱼》《苹果畅销全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参谋》《老板是怎样炼成的——商机发现》《老板是怎样炼成的——项目包装》《老板是怎样炼成的——项目运营》《老板是怎样炼成的——广告与传播》等,总计超过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