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的前因看人、我、众之手稿
2016-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棵路边的树
我解读的历史和别人解读的历史,一定是不一样。即便是我解读同一段历史,针对不同的“输出”目标,也会不一样。历史没有真相,即便是我们耳闻目睹的现实,也没有真相,因为我们不可能钻进当事人的心里。但是无论是历史事件和新闻事实的背后,总有它的道理和逻辑,我们读懂它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谙悉人性,增长经验,获得智慧,从而指导未来。今天我要解读一段唐朝的历史,安史之乱的前因。
1、盛唐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令。
世家子弟李林甫在开元二十一年五月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2、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提拔之争
3、玄宗过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镜录》
4、杨汪被杀案凸显价值观的冲突
5、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封赏提拔之争
6、蔚州刺史王元琰案
7、武惠妃与三庶人案
8、李林甫的难能之处
总结
唐玄宗身边的四个人物,张九龄为“贤”,李林甫为“能”,杨国忠为“佞”,安禄山为“反”。
“能”有能力,能办事、有绩效、节操少、底线低;
“贤”能力有限,办事费劲、绩效低、有节操、有底线,不好相处,欠揍;
“佞”貌似有能力,能办事、绩效低、无节操、无底线,相处极舒服;
“反”口蜜腹剑。
贤看着能,能制衡佞反。玄宗打破平衡,终招大祸,既赔了夫人又赔了江山,“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不要为了迎合上司就降低底线,牺牲人品成本。试想上司够精明的话,怎么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心存狡计,善弄权术”之徒。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