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

内观篇(一)——心为多棱镜,映射万物相

2021-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静法性

原创 清光玄明 8月14日

如果把我们的内心比作一枚多棱镜,那么,在它所投射出的空间影像中,最让你无法接受与产生最多负面情绪的部分,就是多棱镜最失真的角度,也就是你的内心与本性偏离最大之处。

正如我们肉眼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白色光在一定程度上的分解,换句话说,这个物体不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它就呈现什么颜色。

相,在某种程度来说永远不会“错”,因为它源于反射,忠于镜子。这就意味着,若非你允许,你经历的一切都没有可能出现。更确切地说,是你亲手打造了这一切。

所以,任何一个对生活负责,对生命负责的人,都必须内观。

内观,即是通过一切你所能经历与体验的事物之表相进行反观。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真实的内在,以及自己的境遇是如何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过程。

这项实践并不轻松,需要耐心。但却并不局限于形式,静坐时可以,躺着也行。一开始,你只能从某个切面看到最外层,当你继续深入,逐渐摸索出这个“角度”,就可以顺势前行,一窥到底。

慢慢你会发现,你在应对所有的人事关系时,都有一套条件反射般的固化脑回路。哪怕是在很细小的事件中都是如此,你甚至想不起来你为何是这么认定的,而当你直视它,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后就会有所察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虽然都标榜自己足够开明,但骨子里还是只爱听好话而听不进逆言。为何会这样呢?当你持续内观,并且深挖原因以后,你会发现这其中隐藏着的一连串的“失衡”。

起初,或许只是你对自己有某方面的自卑。可能来自很小的时候。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够高或不够帅,而当别人夸奖你聪明时,你会暂时觉得这种自卑被填平了。渐渐的,当别人夸奖你其它任何方面的优点时,你都会享受这种平衡。可当别人指出你的问题时,原先的失衡开始呈现。渐渐的,你把对于自己的认知,与别人对你的评价等同了起来。

这也就是说,蜜语或是逆言,其实都不是让你产生情绪的根源。根源在于自己“由于某方面不足而导致自卑”的这一问题一直没有被正视。所以,如果你只是抓着那些“对评价的反应程序”去处理,就永远达不到根本的效果。

而假如你没能及时进行根本的处理,那么基于不同情绪的产生,为了持续平衡自己的心理需要,接下去就会演变成为:让自己听着舒服的就认为是对的,而听着刺耳的就被自动过滤,甚至反驳和抗拒。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成身边养了一堆蜜糖损友,而说真话的朋友却一个不剩。再接下去,你会觉得投入在朋友身上的真心,换来的都是虚情假意。

这种情景熟悉吗?这些损友是怎么出现的现在清楚了吗?其实就是自己内心这枚镜子由于出现了小小的失衡与偏差,而逐渐投射出相应外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是扭曲的。更可怕的是,上述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再继续演变下去......

参照同样的思路,你可以深度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人际、感情等一切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关系。你就会明白,那些杂乱不堪、令人焦头烂额的境遇,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

事实上,所有的逆境,其实都不是为了气你,或是打败你,因为那没有必要。

如果你现在境遇不好,是因为不好的境遇才能指引还不懂得怎样创造良好境遇的你。

如果你现在身体不好,是因为只有身体的疼痛才能教会你怎样去爱护身体。

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是因为只有痛苦的感觉才能提醒你又掉进了情绪的坑里。

如果你老是遇到渣男或渣女,是因为你给了对方一个可以伤害你的理由。比如你忘记了爱自己。

......

对于这些,要持有感恩之心。因为停止抱怨是恢复理智的第一步。而你的生活也必然会渐渐变得健康有序起来,只要你能从每一处场景和每一种对待关系中,都能诚实地看到它在你心里时最初的模样。

反者道之动(注1)。阳之所以会是阳的样子,是由于阴在平衡和扶持。内观,即是由阳观阴,借境观心。

注1: 出自道德经第42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清光玄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