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梧桐终身成长(由简书签约作者主理)简友广场

【成长(79)】没有人天生就勇敢,大多都靠后天“习得”!

2021-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梁先森说

女儿两岁9个月大,从未因病进过医院,最近扁桃体发炎引发低烧,人生第一次住院打针。而此前轻微的头疼脑热,都是用土办法处理即可。

由于小孩血管原本就小,再加上发烧收缩,护士连扎了四五处地方都没成功,孩子手手脚脚都有淤青,哭得是撕心裂肺,老父亲则心疼得要死。最后好歹算是成功扎进去了,不过小家伙哭了好久才停下来。

女儿平时就好动,所以我们不敢用留置针。第二天护士又是左捏捏,右拍拍,寻找还可以输液的血管,找来找去,还是决定在前一天的血管扎。

前一天的一阵乱扎,四肢到处刺痛,想必会在女儿的心里留下阴影,以为她从此对打针充满恐惧,没想到小家伙只是小哭几声就止住了。

到了第三第四天,女儿哭都没哭,只是眉头皱了一下,表情稍微凝重一下,等护士阿姨扎完针,还表扬人家一句“阿姨真棒!”

不要说小孩对打针有阴影了,即使大人也多多少少有些恐惧,但从女儿这几天的变化,对扎针从惊恐、抗拒到默然接受,多少令我有点惊讶。所以我在想,一个人的勇敢,是不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呢?

这几天,我们也总跟女儿强调,因为宝宝生病了,所以必须要打针,打针是为了宝宝好。可能正是这些话语的暗示,让女儿知道,自己生病了,就得打针,打针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即使害怕打针,但是又不得不打,那只好学着“勇敢”去面对了。

之前我也从一些介绍遗传学的文章了解到,其实咱们人类一直遗传着一种“习得基因”。人类相比于其他动物,并不是天生就强,但之所以能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一直繁衍生息到现在,正是由于这种习得的基因,使我们为了生存而学到各种面对危险、解决温饱、改造环境等技能,并代代相传下来。

所以,即使是小孩,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他们也会逐步习得勇敢。例如即使是小时候被火灼痛过,也不会往后一辈子都谈火色变,而是会逐步学会去了解火的习性,知道火的危害还有火的用处,从而学会面对它适应它利用它。

即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描述的也只是一种阶段性状态。你试着把一个人丢进一个整天蛇鼠出没的地方去试试,他为了“生存”下来,总会学会勇敢去面对环境,适应环境,甚至想方设法去改造环境。

之前看过“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纪录片,看到了张学良“东北易帜”演讲的珍贵影视资料,对他在影像里的表现,还是颇有点意外。

这段视频里的张少帅略显青涩,讲话底气明显不足。单是看这段视频,谁也不会把他和日后那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真汉子相提并论,但他们正是同一个人。

彼时,是1928年12月29日,他27岁。此时,是1936年12月12日,他35岁。仅仅8年时间,他给人的印象是判若两人。人,少不更事,就显得青涩、幼稚和胆怯。人,经历一定的大事难事,才会变得成熟和果敢。

也许,张少帅正是经历了“九一八事变”,让他学会了总结、反思,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然后一步步走向了勇敢和成熟。

暮年的张学良回忆“九一八事变”时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样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

制造”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又主动地接受了”军法“的处置,被足足软禁了54年,几乎失去了余生的人身自由。但是这一切他都默默地忍受下来了,没有牢骚,没有抗争,以自己的坚韧、隐忍、淡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这时的张学良已颇有一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概。这体现出张少帅真的成熟了,勇敢了。可以说,正是历经了大事与磨难才让人变得真正成熟和勇敢起来。这也可以说明,勇敢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明朝大儒王阳明,也正是经历了官场种种磨难,扛过了生死考验,最终成功创立了无坚不摧的心学,推行知行合一,强调内心都必须通过“事上练”,才会让人的能量变得无比强大。

没有人天生就勇敢。平时咱们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并不是牛犊天生就无所畏惧,而是因为它刚刚生下来,根本就不知道老虎会吃掉它,因此觉得老虎没什么可怕的。也就是我们平时通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那些明知道前面有危险,还要勇往直前的人,也并不是天生就浑身是胆。试问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动不动就献出自己生命。但是有些人胸怀巨大抱负和使命担当,使他们即使在困难险境面前,也能坦然直面以对,甚至可以主动英勇赴难。

苏轼在《留侯论》里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一直就表现得很勇敢,因此很多人就认为他天生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其实苏轼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遇到坎坷和险境的时候,他自己其实也曾经害怕过。

因乌台诗案牵连,朝廷的人来抓苏轼的时候,他和妻子告别,叫妻子别怕。但当行走到了半路上的时候,他自己却有两次想投江自杀。幸亏押解他的衙役,看管得比较严,两次都没有成功。

如果苏轼当时自杀成功了,可能就会落下个“懦夫”的恶名,就没有后来如此伟大的苏东坡,就没有那些不朽的诗篇了。苏轼晚年的时候这样评价自己:“若问平生功业,黄州贵州儋州”。正是在“三州”的种种历练,让苏轼对人生中的坎坷和磨难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超然。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就深刻地反映了苏轼勇敢和超然的精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总要经历风雨,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不应该退缩。即使一时害怕心慌,脚步都要一直勇往直前。这样做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因为勇敢是可以习得的。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在“事上练”,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而就能创造出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