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能有抽象的学生》感悟

2023-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雨_

一、认清常识:每一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摆出一个观点:每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在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他还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那就是有的孩子一下子能提20桶水,而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已是精疲力竭了。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认清这个常识,认清了这个常识后,不管你带哪个班,你会发现都有些孩子学得快又好,而有的学生却学得慢,并且,你就不会对着那学得慢的学生歇斯底里了,会以一个更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但是,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得好一些,有些学生学得慢一些,这是正常的,是不是就不用去管了,每天就这样大锅粥上得去呢?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习题来讲解呢?

不是这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所有的所谓教育规律,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没有哪一个方法或者条件可以说任何学生用上它就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是存在差异的,它不是机器做出来的产品,是每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成长环境。

二、教育的技巧与艺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解决这个差异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现有的情况如何,他通过教师引导,能达到最好的程度是什么。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是跟他自身比,不是跟别人比。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是需要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的。”换一句话说,无论孩子的基础怎样,我们教师都要想办法让他在脑力劳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那他就会获得自尊感,就不会去抄袭别人的作业,就不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就会一直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教育学循环。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那如何实现这样的教育学循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受到成就感呢?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大家支了一个招,那就是分组教学。把相同程度、接受能力相近的学生编在一个组,他编了五组。分组之后,根据不同的组别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习题,也就是分别布置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作业,这样他们就能从中感受到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

书中讲到,“在这里,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表焦躁、精疲力竭。”“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其实这里讲的就是因材施教,我相信如果能这样教学,肯定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可是,问题却在于实践起来很有难度。李镇西老师曾经同时带一个全届成绩最好的班级,一个全届成绩最差的班级,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办法,分组分层布置作业,每天的作业要布置四份不同的,每次考试要出四份不同程度的试卷。确实取得很好的效果。

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首先做到不放弃、不鄙视,然后尽可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布置习题,不能出四份作业,能不能两份、三份?想办法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要注意的是这个成就感与他们克服困难的程度是正比关系。克服的困难越大,获得的幸福感、愉悦感就越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