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有那么多为什么,那么多答案,真正的答案都在无言中
前两天路过看到一棵三角梅。
一、
《觉醒时代》看完了,让我好像有点理解信仰这个东西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了信仰而奉献一切,显得特别难以理解。
事实上,我个人对信仰,始终抱有疑虑。
如果因为当下蝇营狗苟的生活状况,因为一直以来在教员统治下的历史,会很难理解这种信仰,让这么多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尤其是在后来反复的历史上,仍然如此坚信。
这让我总有一种怀疑,疏离,客观的审慎。
但是如果回溯到五四,回溯到近代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
或许我们也会投身革命,也会有坚定的信仰,思想上和政治上的。
二、
近日迅速读书,为了清理藏书,今天发上网才发现自己的书好杂。
古典的,文学的,电影的,饮食的,花花草草的闲适文化的,社科的,哲学的,武术的...
2021读书25《花间十六声》。
由诗词而讲古代闺房小物。有点两不靠。
社会经济发达,人们开始讲求品味,附庸风雅。
那么慢慢的闲适文化就风行起来。
我知道孙机是考古学家,大牛。
学到他的皮毛,开始讲闲文化的扬之水就是他的学生,所谓京城四大才女之一。
孟晖这本书也是和扬之水一个路数,通过古诗词去讲古代的生活用品。
刚好在一本书上看到张政莨提出番薯说,孙机又继续发扬,难道这就是后来番薯人口说的源头?
嗯,孙机是沈从文的学生,又是一条线下来。
要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了。
不过沈从文的《古人的文化》很枯燥。
26《从有意义到有意思》。
老生常谈了,不过金句迭出。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
“所谓梦想,不过是欲望的托词。”
“人类最没意思的事就是追求意义,人类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把各自的人生过得有意思。”
曾经的新周刊还是有点锋芒的,能骗骗所谓小镇青年们,不过现在连这点锋芒似乎也没有了。
新周刊一向满喜欢搞这种盘点榜单的。
中间有一篇《软农村,酷农业》的,不过是城市人在臆想农村美好,桃花源。
你以为农业岁月静好,实则多少是冲着农业补贴去的,最后留下一地鸡毛鸭血。
受苦的还不是农村,农业。
三、
所谓东方文化拯救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代表精神,哲学,将拯救物质的世俗的西方文化,跟中西医是一个道理。
西医以前也是玩放血的,矇昧的,野蛮的。
科学的是现代医学。
至于我们现在的中医,经历了废医存药,现代化培养人才之后,出来的也不是中医了。
所以,无论中医也好,东方文化也好,其实都是已经失落了的文化。
当你觉得这东西有用,有优势的时候,想要再拿起来,也许你的研究不一定比外国人强。
虽然是东方文明发源地,但是西化得比西方人更彻底。
所有优势,也不过是那缕几千年不绝,幸而在民国未曾废绝的文字,使得本土文化氛围孕育出来的人,更能体会古汉语的未尽之意,丰富内涵。
正如前几天看到一段讲文言文的,如果文言文直译白话文,就是直指这个意义,可是文言文的意韵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既说了浅的一层,又说了深刻的一层,留着读者去慢慢结合人生阅历去体会的。
你一说白了,论语其实跟隔壁老头说的废话也没啥区别。
这是文字,或者说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意犹未尽,一句话,可以讲好几层的东西。
而这,也就是东方文明的重点。
西方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思维。
27《中国小说史略》。
补课。
28《中国文化精神》。
大师们的演讲,都是一个配方。
还得看他的笔头写出来的。
钱穆果然还是《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