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毒品来袭!
60年代中期开始,一种比摇滚乐更为流畅自由的表达方式-----迷幻音乐(psychedelic)进入我们的视野,此风格下的乐队尝试着将印第安音乐,东方音乐以及自由风格的爵士乐等各种元素杂糅起来,并且加入了另类的电子乐和合成效果。
说到迷幻音乐,不得不提起pink floyd和David Bowie,来自外太空的神奇声音,我在此合理的怀疑他们有很可能是非地球生命体,在五十年前就创造出了至今看来仍旧前卫的音乐。那时的许多精神小伙一边吸食毒品一边放着迷幻音乐,打造双重迷幻效果。
(来自网友的好奇疑问)
(来自网友的诚意作答)
随着各种新音乐的发展,迷幻音乐很快就被主流所遗忘,随之而来的是大街小巷的加州旅馆,乡村音乐,愤怒朋克,不过迷幻音乐也从来不缺乏忠实的粉丝朋友。
比如“未来华语乐坛的支柱”华晨宇同志,一直致力于发扬实验与迷幻音乐,让人捉摸不透疑惑不解也是他的一大独特标签。
华 晨 宇 《 癌 》
不过要说实打实的迷幻音乐继承人少不了各种“house"之父,比如氛围浩室之父Alex Paterson,融入了各种电子元素之后的氛围浩室也有着使人致幻的神奇能力。仅仅是一尺之隔就能使人丧失神智,不愧是来自外星的音乐毒品。
Kris Weston 与 Paterson
或许是纯正的音乐还不够味儿,在千禧年后一种叫做音频毒品(I-Doser),又称“MP3毒品”的东西出现,这个声波的威力远超过了迷幻音乐,如果说迷幻音乐可以给人带来飘飘欲仙的感觉,那么I-Doser就是毒品本身无疑了。
这种音频主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传播,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
自这种音频发布之后,便迅速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性扩散,进入亚洲的起始地区是韩国。随后该国网友对音频文件进行了补充,种类更加齐全,分类更加细致,总制作出十大类别的73种音频,让此类音频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
在这些音频文件的分类里不仅有抗抑郁剂、镇定剂、止痛剂、兴奋剂、安眠药、酒精、提升性欲等系列,还有DMT、LSD、可卡因、大麻等以毒品命名的的28种,正是这些名字的音频文件,让I-doser有了“音频毒品”的称号。
按照音频的使用说明,聆听者需要一幅效果较佳的耳机,然后找一个私密且安静的环境,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放松倾听,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至于双手胡乱交叉在一起是否就不能领略I-doser的魅力,在此我们也无从考证。
“越是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医学专家如是说。
“网络上流传的这种“音频毒品”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人们没有必要特意去体验。即使一些人听过之后会产生所谓的“某种奇特感觉”,也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心理专家如是说。
“药效持续的时间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没有中毒的危险”,反驳专家如是说。
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网友
这让我想起了八年级的我当时在网络上疯狂寻找“黑色星期天”的稚嫩模样,游走于各大贴吧论坛,寻找蛛丝马迹,听了无数版自称“黑色星期天”的音乐作品,而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完整版现在保存在美国俄亥俄洲的一所音乐大学的保险柜里锁着,据说想手抄这部曲子的人差点被判了终身监禁。
传说永远是神秘的,比传说更神秘的不存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