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编故事的智人们,这次可能玩大了——读《未来简史》
尽管年初时这本书就已经面世,我还是忍了大半年才舍得把这本书读完。这种心态多少有点像小孩子吃糖,越吃到后面就吃的越慢,等到了最后一块,总是在手里抓上半天舍不得吃。同样的,当一本好书摆在面前时,读书人的心态也是如此。既然迟了大半年,本书的基本信息可以略过不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早已凭借一本《人类简史》名满天下。去年读《人类简史》让我脑洞大开,欣喜若狂,如同智人第一次见到了火。正因为有了《人类简史》珠玉在前,这本《未来简史》一经翻开,我就知道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本书内容一共十一章,前三分之一与《人类简史》里面内容高度重合。无非是那帮智人如何从非洲大草原走出来,继而征服世界。与其他教科书上提到的什么发明石器,火的使用这些工具级的原因不同,作者直接从高一个围度概括了智人成功征服世界的原因,这也是《人类简史》中提到过的——那就是,智人有编造故事的能力。
有一个基本道理对每一种生物都普遍适用——团结就是力量。动物界往往依靠血缘形成一个个团体,比如狮群,象群。可是,以血缘为单位组成团体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历史上以血缘为单位,组成的团体毫无疑问就是皇族,可是皇族的凝聚力,到了老皇上驾崩就到头了。老皇上再能生,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皇族们凑起来了不起千把人。这千把人就算可以团结一致,又能有多大力量?凭什么就能统治人口上亿的国家?我小时候看历史书就特别不理解,皇上又不是超人,凭啥说杀谁就杀谁?下面的士兵又不是皇上养的,凭什么皇上说杀谁就去杀谁?被杀的人又不欠皇上什么,凭什么说赐死就可以去死?后来终于明白,之所以皇上对自己的子民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正是因为有一种想象中的意义存在,这种意义构成了皇权的基础。这一点,世界各国其实都差不多,古埃及,是人间的神——法老统治大家。古代中国,是天子,听这名字就知道咋回事,作为天的代理人来统治大家。至于那些玛雅,阿兹台克什么的国王,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大家想象出一个神,然后有一个俗世的人来充当这个神或者神的代言人,来组织起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后世称之为帝国。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就是这么诞生来的。所以,每到王朝更迭,造反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先打破这种虚构的意义,并且虚构出适合于造反人自己的意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先是宣告虚构的苍天死了,然后又虚构出一个新的黄天,道理是一样的。
帝国产了上千年之后,人文主义诞生,各种牛逼思想家,科学家,或用逻辑,或用实证,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可以说大获成功。无数世俗意义中想象出来的神,以及神的代言人纷纷被科学宣告死刑。可是,虚构的意义这种东西并没有消失。在帝国时期,大家靠虚构在各自头脑里的同一个神组成一个国家。到了现代社会,一群素不相识,毫无血缘关系,甚至语言肤色完全不同的人用一个想象中的概念,比如自由,比如民主,比如幸福生活,凑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现代国家。如果我们把这种依靠想象出来的意义所形成的团体变的小一点,就形成了公司。大家可以想一想,但凡一家公司,都会告诉员工一些愿景,一些价值观,就算是那种特别小的公司,至少也会告诉大家我们凑到一起是为了赚钱。可是此时,钱往往还没有赚到,依然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概念。如果我们再把这个团体继续缩小,直到缩小成一个普通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对自己虚构出一些故事,那些虚构的故事就是所谓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活着总是不停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的意义,用语言文字,用绘画雕塑,用各种的方法虚构着生命的意义。不为任何意义活着的人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各自头脑编造的意义来源不同。在帝国时期,所有这些虚构的东西都由某个权威告诉你,你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到了现代社会,你可以说,这些虚构的东西都是由你的自由意志选择出来的。
好了,如果本书到这里结束,那只不过是《人类简史》的再版,智人靠虚构统治世界,科学昌明,万事大吉。但是,作者在这里笔锋一转,抛出来这么一个观点——个人自由意志压根不存在,生物不过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
生命,怎么会是一种算法?
人的意识难道跟数学公式一样,只不过是一些输入经过复杂组成运算后得出来的结果吗?
先别急着反对,我先说一种场景你一定会很熟悉。在使用x宝网购时,你会发现网站会在首页给你推荐一些物品,而这些物品往往会给你一种“哦,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东西”的感觉。或者最近某个很火的新闻类APP——xx头条,这个APP会总是推荐一些你特别喜欢新闻,让你不停地看下去。有的推荐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想到,可是APP想到了,而且比你自己想的内容更能戳中你的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你看过的每件商品,每个网页上停留的时间,以及最终买了哪件商品全都被记录下来,过了若干年,可能你自己都忘记自己曾经看过这件商品,但是机器记得,机器记得你对每一样商品哪怕一瞬间的冲动。所以,它就知道你内心最深层想法,某些你自己都可能不清楚的想法,机器替你想到了。于是你逛x宝时,机器会把最适合你的东西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你更容易下单。看上去像是你在挑东西,事实上机器早就已经把东西挑好放在那里。有人说不对,这顶多是机器迎合我,诱导我而已,买东西的决策权还是在我内心的自由意识里面。可是,生物学的发展又颠覆了所谓的自由选择,下决心买东西只不过是某部分神经细胞接受了某种刺激,再加上此前残留在脑海中的某些数据,经过复杂的博弈,最终产生让你下单的冲动。如果可以控制这种刺激的强度,外加迎合你残留在脑海中的经验,商家完全可以做到,让你买到剁手。那个时候,所谓自由意志又是什么?
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不存在,那一个会思考的人与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在本质上差别就不大了。无非一个是碳基生命,一个是硅基生命,显而易见,硅基生命在进化的角度上看,相对于碳基生命是碾压般的优势。碳基生命的我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硅基生命是怎样思考的,这一点,从阿尔法go的发明人那里已经多少得到了印证。战胜李世石之后,发明人承认,他自己也不知道阿尔法go到底是如何思考围棋的。我们仰望硅基生命的感觉,会比智人仰望现代人的感觉,还要绝望。就好像科学家把通过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有人工智能的标准,可是我突然会有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想法:如果机器在图灵测试中撒了谎,那又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如何分辨?万一,人工智能经过“它”的思考,又产生了一种高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那人类去看这个高于人工智能的“生物”时,会不会有一种看着神的感觉?
人类用了上千年,经过了无数思想家,科学家的努力 ,终于把虚构的神赶出人的头脑。万万没想到,科学继续发展下去,一个更强大的实际存在的神被科学造了出来。曾经屠龙的少年,没有变成下一只恶龙,反而制造了更厉害的恶龙,无比讽刺。彼时,人类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黑客帝国》?或者是《西部世界》?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三个现状:
1.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无论如何抗拒,我不得不说,作者说的这三个现状确实存在。人工智能符合上面这三个描述中的任意一项。对此,我们除了面对,别无他法。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三个问题,留给读者做思考: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前两个问题恐怕要留给这个星球上最聪明都大脑了,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借用《1984》里最经典的那句话来回答——“big data is watching you!”
细思极恐,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待我读完吴军的《智能时代》以后再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