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城隍庙:殚土木之功 穷造形之巧
三原,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清朝末年,作为大宗商品集散中心,三原成为全省金融中心,故有“宁要三原,不要西安”的说法。如今,这里的繁华已经消失,但是走进三原的城隍庙,依稀可以感受到此地曾经的富足——
2017年11月4日傍晚,赶在天黑之前,我们来到三原城隍庙。距离闭馆只剩下10分钟,所以我走马观花地游览一番,这是本人第四次来此参观,前三次分别在2003年、2010年和2011年,最近的一次也距今六年了。
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他们大多是功于当地民众的英雄,成为民间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供奉着唐代的名将李靖,他的故居就位于三原县鲁桥镇东里堡。这座城隍庙规模庞大,建筑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
这座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包括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在一条长长的轴线上,按照主次分明的布局,结构严谨,肃穆壮观。还没走进城隍庙,山门前高大的影壁,已经令人大饱眼福。这座照壁高约10米,整体由砖石垒砌,上为琉璃铺砌的歇山顶,下为巨石堆砌的基座,后方露出一对铁旗杆,重量达到10吨。
城隍庙的大门前方,矗立着一座木牌坊,高约12米高,也为歇山顶。牌坊正中书写着“威灵昭应祠”几个大字,乃三原县的知县余庚阳题写,大清咸丰三(1853)年岁次癸丑秋八月吉日重修,周围雕刻着各种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东西两侧的八字墙上,镶嵌着“苍龙训子”和“鱼龙变化”的砖雕,形象逼真而栩栩如生。牌坊内的山门,因顶部无梁檩,由十根明柱支撑,绘有太极和八卦的图案,所以得名“八卦悬顶无梁门”。
走进大门,一条三米宽的青石路贯通南北。东西两侧的石碑廊中,保存着古代名人书法,最著名的要数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书法飘逸,雕刻精湛。这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的期望,道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这一组《前后出师表》石刻是三原的侯文博先生,在1950年无偿捐赠给城隍庙的,如今已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可惜曾经的收购人、收藏人和捐献人都已做古。
在狭长的青石道之上,前后竖立着两座牌坊。前者为木牌坊,正中书写“陟降在兹”四字,下雕有“尧王访贤”“岳飞赶考”“李白醉写”等典故;后者为石牌坊,额上雕刻“明灵保障”四字,竖匾上刻“监视”二字,额坊上雕刻着“十八学士登赢洲”“三顾茅庐”等图案。一木一石,刚柔并济,依次穿过,层层递进,如同乐章中舒缓的前奏。
穿过牌坊北面的戏楼,偌大的广场赫然呈现,迎面又是一座更大的牌坊,正中书写着“明灵奠佑”四个金色的大字,斗拱重叠,奇巧精密。“八仙过海”“圯桥纳覆”“女娲补天”等典故穿插其间,昂头上雕刻着58个童子,雀替等构架上雕着“苍龙戏鳌”“凤鸣朝阳”“龙吟虎啸”“威狮祥麟”等飞禽走兽,蔚为壮观,极尽奢华。
站在广场上放眼四周,戏楼、钟楼、鼓楼、廊房环绕,殿庑相连,气势恢宏。作为三原县博物馆的展厅,两侧的廊坊分别开辟为“于右任书法馆”和“唐代文物展”等。南面戏楼,坐南向北,据庙内东廊墙壁上镶嵌的《城隍庙创建乐楼碑记》中所载,这座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1757),后来几经修葺,依然保持原貌。
东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象征了“暮鼓晨钟”的制度。它们的高度均为14.5米,乃复杂的三重檐十字歇山式,整座楼承托在十二根明柱上,昂头上木雕着龙、凤、狮、象等图案,造型庄重,结构严谨,颇似北京紫禁城的角楼。过去只要花钱买票,就可以登上钟鼓楼,俯瞰广场热闹景象。但是,为了保护古建筑,如今已经禁止攀登了。
作为城隍庙的主体建筑,城隍殿由拜殿和献殿组成,整体高约1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坐落于石台基上。前方的献殿内供奉着城隍和四大天王的塑像,后方的拜殿被开辟为展厅,展出这里收藏的各类雕刻艺术,包括石刻、铜像和木雕等,周围还有焚纸楼、陪殿和寝宫等附属建筑。这里空间局促,并且光线昏暗,展厅内禁止拍照,所以照片的效果很不理想。作为这座城隍庙最神秘的区域,大家有机会的话,还是自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