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笔记?
你的笔记是怎么做的?
画书式,一本书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各色荧光笔?
又或是为了笔记的准确,大段密密麻麻的抄录?
还是拍了老师的PPT,就当成自己的笔记?
这些笔记方式之所以“无用”,是我们的笔记真的只是用“笔”在记,而不是用“脑”在记。这些笔记只是在做“知识搬运工”,而不是让笔记成为我们对知识掌握与否的“知识质检员”。
那如何做笔记呢?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如果是你会如何记笔记?
image下面我就介绍我是如何记笔记的。我把这种笔记方法叫做“Q&A笔记”。不论是什么题材的书籍或者什么类型的考试,我都用同样的格式来做笔记。
imageQ(问题)部分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定理等等,在这里的Q就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A(答案)部分就是相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做Q&A笔记过程,就是把书本密集的知识点,梳理成一道道题目+正确答案的过程。
Q&A笔记是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干货集,如果教科书一个章节都用这种方式做笔记,就会形成一条条Q&A笔记。每个Q&A笔记就像一个知识卡片,一叠知识卡片就是教材浓缩的精华。
如何制作Q&A笔记
下面我们就讲讲如何具体制作Q&A笔记。
设置问题
Q&A笔记是由“问题部分”和“答案部分”组成。首先,我们来看看Q&A笔记的“问题部分”怎么做。
问题部分相对来说制作起来比较简单。任何一个核心知识点都可以作为“问题部分”。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问答题。
-
Q: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
Q:请解释“剩余价值”
-
Q: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
……
制作“问题部分”主要就是要注意两点:
-
问题清晰
-
范围局限
问题清晰是说,看了问题部分之后就非常明确知道要考察什么知识点;范围局限,是说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长篇大论。
写“答案”
如何写答案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我们要避免做“摘抄式笔记”,只是把教材逐字逐句地抄一遍而已,这样做纯粹是浪费生命;我们的笔记应该是在教材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深加工精加工,达到下面2个要求:
-
条理分明
-
言简意赅
而要做到这点的秘诀就是要把答案部分加工成PowerPoint幻灯片的形式,而不是Word的形式。
PPT和Word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Word是以大段文字来呈现的,而PPT幻灯是把要点重点突出地标注出来,分条呈现;并且PPT幻灯上的每一个要点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关键词为单位。
所以避免”摘抄式笔记“的秘诀就是要把答案部分做成PPT幻灯的形式,而不是Word形式。
在制作Q&A笔记中「答案部分」,也是分为两个步骤:
-
拆分:把教材知识点分要点、分条目呈现
-
精炼:把每个要点用尽可能简短的「关键词」来表达
a.拆分
image下面我们就拿具体例子来看看怎么制作Q&A笔记的“答案部分”。我们还是拿刚才《南京条约》的内容为例。这部分文字不多,但是涉及的方面不少。如果只是一个个字的看,很容易觉得什么都理解了,但总是不清晰,到了考试总会遗漏。
image但是如果我们把上面大段的文字进行拆分,就变得很清晰了。其实条约内容无非就是关于”钱“和”地“。我们在上面Q&A笔记基础上,再进一步改进。
image这样一拆分是不是就清晰很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呢?
发现联系和区别:
imageQ&A笔记的”拆分“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概念和概念,理论和理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我们学习两个概念X和Y,分别对它们进行拆分。概念X的定义是由A、B、C构成的;概念Y的定义是由A、B、D构成的。经过这样一拆分,我们很容易发现概念X和概念Y在第1点和第2点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也很容易发现,概念X和概念Y在第3点是不同的,这就是概念之间的区别。
而如果只是把概念X和概念Y两个概念的定义背得一字不差,你也很难发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拆分“让你对概念、理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容易形成概念之间的网络。
b.精炼
当我们“拆分”之后,就要根据拆分之后的每一个要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精炼”。在这一步,要尽量避免原封不动地照抄书上内容。而是在对书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尽量用“关键词”“短语”等形式,避免用大段大段的句子。
自反馈
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反馈”。读完教科书,如果没有立刻做做题、对对答案,是不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课时,如果没有老师提问,也是无法知晓自己是否明白。即使我们去做课后的习题或者非常幸运有老师提问我们,课后习题或者老师偶尔提问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知识点。
特别是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的考试,再也不像是在学校的时候有那么多“周考”“月考”来给我们反馈了,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建立一个不依赖别人的“个人自动反馈体系”,及时给我们反馈“哪些知识点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才有可能及时补缺补漏,这样才可能在考试中不失分。
而做Q&A笔记的时候,因为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摘抄,而是要主动地去拆分、精炼;这时候经常会遇到“卡壳”的情况:
-
无法将知识点逻辑清晰地拆分成一个个要点;
-
或者虽然心里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总是要一大段话才能表达,无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总结成一串关键词
-
……
每当这个时候就是非常有效的自动“反馈”。Q&A笔记在告诉你,其实你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懂”;这就是良师益友在提醒你应该返回去看书中相应内容,直到能顺利把Q&A笔记完成了,才是真正明白。
写在最后
我们的教科书或者笔记都是长篇大论,密密麻麻的连成片的文字,而且针对性不强。考试的目的很单纯,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考高分通过考试。
Q&A笔记就是“以终为始”,把课本知识都直接整理成“考题+正确答案”的形式了,直接就还原成“考试”的形式了,针对性非常强,知识点以及考察要点都非常明晰。
从小我们就听老师说要把书“从厚读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把书从厚读薄。Q&A笔记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具体、人人都可以落地实操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