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的日子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9期“风”专题活动。
小时候门口有一片小树林,旁边有一个小广场,夏季麦子成熟的时候,大人们收割完麦子,一捆一捆的麦子 堆放在小广场。天气晴朗的时候,或者用车轮碾压,或用棍棒敲打 ,然后区分开麦秸,麦粒就呈现在眼前。午后有风来过,大人们用木铲扬起麦粒,成熟的麦子,风把麦粒和麦皮分开,麦皮随风飘去,麦仁归在一堆。扬完后,大人们再把麦粒收集起来,完成当天的工作,这个过程叫扬场。
稍大点的时候,自己也会跟着大人去到小广场,用娇弱的力气拿起木铲,把能铲起的麦子扬向天空,麦仁留在脚边,麦皮飞向另一侧,这天然的加工,真是惊艳了儿时的认知,那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是很简单的,天气再怎么炎热也没有空调,午饭做好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赶着放学,大人和孩子们都端着午饭坐在门口,夏日里微弱的风吹过,午饭很快凉成能够接受的温度,孩子们经常被邻居阿姨邀请去品尝美食,于是小时候的我们是吃着邻居的饭长大的,晚饭也一样,天色已黑,大家端着晚饭,坐在门口,一边乘凉,一边吃饭,那时候的用电并不持续,偶尔遇上停电,会点起蜡烛,烛光在夏日的晚风中摇曳。有时候会有挂在屋檐的蜘蛛吐出的丝滑过脸庞,不远处青蛙的叫声像是配乐,那自然的风景永存在心中。
经历过农村建设后,小树林变成了公路,麦场也荡然无存。如今的大门都紧关着,熟悉的邻居有的去外打工,有的搬去了城市。电灯不再是奢侈,用电的方便让人们盯住了电子屏幕,不再门口聚集。没有了串门吃饭的场景,缺少了吵闹的欢快。
今天是周末,趁着还是暑假,带着孩子回趟老家看公公婆婆。公公婆婆每年的清明后就回到老家,直到天气变凉,大约国庆节再回来。有时候我们也很不理解二老的选择,毕竟年龄大了,城市里医疗资源丰富,子女离得近,也有个照应。当然最终还是尊重老人的意见。
回到老家的时候天还在下雨,村里的路已经铺了水泥,硬化过的路让车子跑的很欢快,当车子拐过路口的时候,婆婆已经在门口等着。只见老太太笑嘻嘻的走上前,看见窗户里的孙子,便开始了一系列的问候!婆婆脸上的皮肤变黑了很多,精神可是好了很多,下车跟着她走进院子里的时候,只见她脚步轻盈,语声洪亮。院子里还想往年一样,种了一些蔬菜,有青椒、豆角、丝瓜、西红柿等等。绿油油的给小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雨中的菜叶亮晶晶的,像是少女的脸蛋,滋润而饱满。公公赶紧摘了青椒、西红柿,说晚上就吃炒面片,自己种的菜,新鲜,味正。
刚六点的时候,老人家已经做好了晚饭,天空也停了雨。我们把桌子搬到门口的空地,把熟悉的炒面片端上来,婆婆拿出了牛肉块、香肠,切开来做凉菜。
初秋的晚风吹过来,院子里的菜也跟着摇动,远处的河边传来青蛙的叫喊声。一家人相聚,聊着学业、聊着工作,有安慰有鼓励。
风儿飘过,撩起了对儿时的回忆,惊起了对小院的期盼。那是自然、纯净、简单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