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道德经》知人者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吕祖解:
此章教人内省自意思。不驰于外而守真灵。脱解无用之躯。与天地同久也。知人者智。明哲于外。非我之本分。自知者明。守自己之灵。虚中生白。光灼天地。自知其有。默默自得。而为之明。胜人者有力。不可以力胜人。以虚无至道胜人。立者内光也。胜己者。自胜之中和。充塞于天地。与太虚同体者也。强。内光之充塞。含容于我。知足者。知莹白之光芒。无处不周遍。虚虚于中。守有于内。而不妄求。谓之知足。富者。满其体。一气豁和。含光于中。强行者有志。坚其心。固其意。忘其形。存其虚。守其有。以待功成也。能常。真静。守其中。而不失其所。其道恒而天地交泰。阴阳合抱于中。恒常不二如此。岂不能久乎。道成而躯丢。光融而性存。虽死于世。而我实不死也。死则死矣。假形骸虽死。而不亡。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道。与混沌同其体。道存而性融。形亡而光结。故寿而不死。无中下手。虚中能有。有中返空。性命合一。灵性常存。清光融融。谓之死而不亡。常存于天地之外。包罗于万象之中。空空洞洞。其真常灵。其道常存。真常至道。谓之不亡而寿。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心灵学(中国)研究员郭智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人皆有知,此知本同。《中庸》:“天命之谓性”,人皆同此性。释迦牟尼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知,就是天赋良知良能,又叫:心灵、精神、真人、佛性、谷神、元神、明德......此知,无形无相,无声无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明觉一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分为三大体系:道、气、物。道是自然本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真空非空,育化万灵,虚无自在,覆载有形。道,孕育气,谓之道生一。一,混元一气,阴阳未分,万有内藏,一再分化,始分阴阳,轻清上升,重浊下降,清升为天,重凝为地,天地环抱,阴阳交合,孕育万物,天地生人,万物之灵,形(身体)相大地,气(呼吸、经络气质)通青天,心灵慧命,源于自然(道),身躯百年,天地有变,有形皆坏,气有年限,惟道永恒,不变不迁,人源于道,应返真源,不知返还,生死流转,张家为男,李家为女,水火刀兵,七灾八难,生老病死,痛彻心肝,圣人在道,观人苦难,天下之溺,以道相援,非是搬山,不用填海,自知之明,恢复天良,明德至善,一点佛性,源于自然(道),虚心定性,超出物欲,气秉不染,恢复本明,彻地通天,仁者爱人,天良本然,己乐人乐,天下平安,天地有尽,生命无限,万古长春,三身圆满,道德真经,自知者圆。
知人、胜人,是知的功能,是知的一部分功能,是气质,物质层面的知,此知是良知良能的作用,良知良能不仅仅知人、胜人,更能自知之明。自知、自胜是圆觉、圆明之道,谓之见性明心。“知足者富”,足,圆满自在功德,人人本有,奈何不知、不认,以守着自家金矿乞讨都不足以形容,心外驰求,迷物者陷于物,迷法者昧于法,当虚心猛醒。“强行者有志”。承前句“自胜者强”,非勉强之强,自胜,自性灵明,无一丝一毫障蔽,行至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此觉悟生命实相,恢复心灵本来光明,合于道、通于天,天地有尽,形体、一切有形有相之物皆有坏,惟精神、心灵、慧命永恒于自然,谓之“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与孟老夫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异曲同工之妙。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