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分舵第十九期训练营

19期一组+谭起龙—第三周第一次作业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57人  水沐先生

【主题】:这样读书就够了【2017版】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第四章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R:阅读原文】

1便签常见误区:附会旧知

有些人刚翻完一本书,便急忙到豆瓣发评论:“这本书说的一、二、三、四点,其实没什么新意,不就是些老生常谈嘛。”这让我想起,某一年我带家中老人去吃比萨,比萨被端上台时,老人家瞪大眼睛:“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我一时竟无言以对。

无论阅读一本新书还是品尝一种新食物,这种“不就是x嘛”的反应,本质上是同一种思维模式: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附会式学习”?一方面,人们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感到不适(心理学称之为“失调”),这时若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为已知事物,能够快速消除这种不适。为此人们宁可忽视其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接收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

所以,越是受教育程度高、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附会的思维模式会很明显地表现在1便签上,只需要对着你写下的1便签问问自己:若是没读那段原文的话,1便签写下的这些我知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可能就是在用旧知附会新知了。

有人争辩说:原文讲的就是这个,我总不能无中生有。也许实如此,但仍然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挑这么一段全无新意的原文去贴便签?第二,你从原文的表达方式、案例呈现援引资料、论证思路中……直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论证等可以打动你的信息吗?

你到西安旅行,当地朋友特意领你去吃“最地道的”羊肉泡馍,很内行地跟你说这家的味道如何独特。你吃着,觉得确实味道不错,但可能也没觉得它和之前在火车站吃的那碗有太大区别。两个事物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天壤之别,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该类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人们的学习能力有关:人们对细微区别的敏锐度体现了学习能力的强弱。

玩古董的都知道,外行也能说出赝品和真品的相同点,但只有专家才能鉴定出样本和标准器之间的区别。对我们来说,能发现比萨和大饼盖肉的相同点并不需要学习能力。若能辨析二者的区别,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比萨跟大饼盖肉的原料有哪些不同?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什么样的应该叫比萨,什么样的应该叫大饼盖肉?为什么大饼盖肉卖10元,而比萨卖30元?是什么让比萨卖到了全球,而大饼盖肉只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这些问题都是在界定边界,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所以,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表现就是能够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开级为界定新知和旧知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敏锐、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能加深对旧知的认识。

请根据上面的【R】写出你的: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学习思维、阅历和经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维定式和惯性会对新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事物背后的想法和行为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当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是否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从新事物中看出来与你之前所知道的事务不同之处来,就如同在肯德基刚进入中国之时,很多人会把汉堡吧形容为美国人的肉夹馍,从某些方面来说美国的汉堡包确实与中国的肉夹馍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汉堡包进来之后不叫肉夹馍呢?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吃汉堡包而不喜欢肉夹馍呢?为什么又有一些人喜欢肉夹馍而不喜欢汉堡包呢?这些说明汉堡包和肉夹馍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肉夹馍上下两层的面皮是由面粉做成的面饼,而汉堡包上下两层则类似于面包,两者的工艺和口感都是有区别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拆解原文片段或者面对未知事物或者半知半解的事务时不要轻易下结论,用自己原来的认知来理解,而应该从自己的认知的类似事务中和新事物做对比,在找到共同之处之外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WHY:之所以要防止思维定式和附会旧知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产生,而人性是有惰性的,用旧思维来学习未知事物往往容易造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的来说我们在拆书帮学习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学是学习新知识,但新知识用旧有的思维和认知就无法知道新知识到底新在哪里,有何用处,就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大的来说我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用旧有思维认知新事物就很容易错过新事物的精华和与旧有事务的区别在哪里,比如既然汉堡包跟肉夹馍一样,那为何肯德基能把汉堡卖到全世界并成为了集团,而肉夹馍却无法做大?找不到其中的差别就无法意会肯德基标准化的奥秘。

HOW:适用学习新事物或者拆书时,防止进入思维惯性或者附会旧知得方法: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下定义:我们在用I进行原文复述时要找出新事物或者新知识时,先用自己的话去给新事物进行下定义。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明确边界和适用条件: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假设前提,在阅读原文时,找出新事物适用的条件有哪些隐含的假设包括哪些,例如赵周老师这本书也说过他的便签法不是对所有书都适用,是对致用类图书具有普适性,那么我们就要明确我们在用RIA便签法拆书时,尽量把书的类别限定在致用类图书内,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类别不可以用,但可能没这么好用,这因个人的技巧和书而定,例如新华字典用RIA法就很难。我们在进行I 的部分时尽量挖掘出其隐含的条件,并尝试着进行新的拓展。比如赵周老师这本书RIA法在第一版时说适用于读书,但是在新版本更新之后将便签法延伸到了读文章、公众号、微博这些,对你有用你就可以尝试着去拓展其边界在哪里。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作对比,找出区别。我们在用复述新知识时难免会用到就有的知识,这时为防止陷入附会旧知我们就可以做个对比。比如赵周老师在原文里用的是附会旧知,而我在这里用的是思维定势。那思维定势和附会旧知的区别在哪里?在百度百科上市对思维定式是这样解释的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而附会旧知则是赵周老师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我用关键词拆解法理解的意思是依靠过去已经会的知识。在这里思维定式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而且强调的是心理、方法、过去的社会习惯等等。而附会旧知则指的是过去的知识,没有在强调其他并且这里指的是负面的。因此思维定势并不完全等同于附会旧知,只能说思维定势当中的过去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负面是约等于附会旧知的。因此我们就大致理解了附会旧知的含义。(PS:拆这一段附会旧知这个片段有难度)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事件:在工作之后,考研的那段时间里,学习经济学相关知识,每读到一个概念,前面都有一大堆的前提假设,比如在给完全竞争市场下定义时,书里面列出了十多个前提假设,并在附注里说明了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假设则完全竞争市场是不成立的。当时我就在心理嘀咕,这帮子搞学术的人真是死板啊,搞个概念搞出来这么多前提假设条件,完全竞争市场我完全知道啊,不就是能够充分竞争的市场吗?搞这么多条件,苦了我们考研的了,不进要说出这个定义还要说明它的使用条件等等,真是恼火。

反思:后来在动笔模拟考研真题论述时,因为专业课没有选择填空,全是论述题,就发现一些前提假设条件的威力来了,如果没有一些条件和前提,论述推断是不严谨的,而且在学到后来时发现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不是我之前理解的那种完全竞争市场,是我自己理解错了。包括我在后来给别人讲课讲题以及做培训时,真正意识到了不要随意乱作比喻,每一个概念自有自己适用的边界和条件,包括在跟别人做辩论时,这时候威力就显现出来了,别人提出一个概念或者复述别人的概念时,我就会抓住别人的这个漏洞,问他你所说的这个定义是什么,是否适用于某个场合等等。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在以后的RIA便签法中——会在I中尝试加入除了2W1H之外,再适当添加适用场景及条件以及不能适用的场景,尽量告知边界在哪里,并从多个维度去列出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