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堂(上)|第一章·简历(1)

第一章 简 历
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其母亲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出生的时候,“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史记·孔子世家》)或说因为陬邑附近有尼山,又名尼丘,故孔子名丘;孔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孟皮,孔子排行老二,故字仲尼,民间又叫“孔老二”。“野合”不是在田野里交合,而是说未经正式的婚嫁而结合。据说孔子“长九尺有(又)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是说孔子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九那么高。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后世的孟子享年八十四岁。所以,在中国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当然,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观点而已,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孔孟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生平,《史记》专门作了一篇《孔子世家》。本章从《论语》中辑录了47章,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论语》中的孔子的大概履历。
01.一生的总结
孔子晚年的时候,至少是在他七十岁以后,面对他的弟子,或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总结。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2·4)
“有”通“又”,作副词用,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是古文中的常用用法。“立”不是站得住的意思,而是说完全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说是人格成熟并确立。“不惑”是指已经掌握了为人为事的道理,对人、对事都看得很明白,不再迷惑。“天命”是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是指对那些于自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是遵从的意思。“逾”,越过、超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立志于学习西周的礼仪制度;到三十岁的时候,我的思想便已经确立起来了;到四十岁的时候,内心已经很平静,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有些事是由天命决定的,而不是由人决定的,不可强求;六十岁的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有些不合适的话,也不觉得不顺了;七十岁的时候,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达到自由的境界。这个自由,既是精神的自由,也是行动的自由。这种境界,便是现代哲学所说的“自由王国”的境界。
孔子的一生,成为中国两千年来士人君子乃至普通老百姓的人生范例。
02.少时贫且贱,好古而敏以求学
孔子祖上曾是宋国的贵族,但到孔子的时候,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但也算“士”这个阶层。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十七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
孔子自幼好学礼仪,十七岁时已有小有名气。所以,当孔子十九岁娶了宋国的的丌官氏之女为妻,生了儿子后,当时在位的国君鲁昭公就赐了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对他的儿子季孙肥说,孔丘是圣人之后,年少好礼,日后应该会发达,我死后,你要拜他为师(《左传》《史记》)。
孔子青年时期,为生活计,曾给季氏做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乘田”是管理牲畜的小吏。简单地说,就是当过仓库保管员,还养过马牛羊。
因此,孔子说他自己“少也贱,多能鄙事”。
大(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9·6)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的字,比孔子小31岁。
大宰即太宰,也叫冢宰,是周朝的官名。《论语·宪问》第40章记载孔子的话说:“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尚书·周官》说:“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西周时的大宰,掌管国家的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典,用来辅佐天子治理天下,位居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后来,随着西周王室的衰落,大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
但是,笔者尚未发现周朝大宰与孔子会见或者与端木赐(子贡)会见的史料。因此,这个大宰可能是吴国的大宰。
大宰是周王朝设置的官职,诸侯不设大宰。但吴国的国君称王后,大概也设立了大宰。吴国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是和周朝同姓的国家,因此,是可以设立和周朝一样的官职的。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周大王生有三子,长子大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受大王宠爱,想传位于姬昌。于是泰伯、仲雍出走周国,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吴侯去齐去世,寿梦继位,始称吴王。
根据《左传》的记载,鲁昭公、定公、哀公时期,鲁、吴关系较好,鲁昭公甚至娶了吴国的同姓女子为夫人。鲁哀公六年,鲁国派叔还和吴人会于柤;哀公七年,鲁哀公亲自和吴国人会于鄫,期间,吴国大宰伯嚭(pǐ)召见季康子,季康子让端木赐(子贡)辞谢,没去见他;哀公十二年,鲁哀公与吴人在橐(tuó)皋相会,吴王派大宰嚭同哀公重温鄫盟,但哀公很不高兴,认为应当由吴王出面,于是就派端木赐(子贡)予以拒绝。
也许就在这期间,大宰嚭向端木赐(子贡)问孔子事。
纵是让、使的意思。鄙事,卑贱的事情。
大宰问端木赐(子贡):“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有这么多学问呢?”
端木赐(子贡)回答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有学问的。”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大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孔子因为经历得太多,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似乎有点答非所问。大宰问的是学问,孔子答的是技能。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读书人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一壶酒,一碟茴香豆。茴香豆却总又被孩子们要了去吃,孔乙己便“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乙己可以看作是“最后的儒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头认真重读孔子,重读论语,去找到真正的儒家精神。
《论语》还记载了一个名叫“牢”的一句话,来证明孔子说的会很多技艺的事。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论语·子罕》9·7)
一个叫牢的人说,老师说过,因为不见用,没去从政,所以学得许多技能。
郑玄《论语集解》认为,牢是孔子的弟子子牢。但是,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均未将子牢列为孔子弟子。
端木赐(子贡)认为是上天让孔子成为圣人而且使他有学问的,而孔子在另一句话里,回答了大宰的疑惑。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7·20)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在这里再一次声明,自己不是天生就是懂得很多知识的人,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的结果。好古,说明孔子重视、珍贵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宏扬。
而且,孔子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仁人。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34)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我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如此而已。公西华在一边说,老师啊,这正是我们学不来、做不到的。
公西华是孔子的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岁。
孟子则作了这样的记载: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