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不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励志片
上周末,带着好奇心去电影院了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之前听说网络上、朋友圈里,这个片子反响如潮,于是我非常好奇,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会如此轰动。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励志电影。整个电影,我几乎从头哭到尾。影片中涉及到了太多的元素,人物、情感、剧情丰富饱满,父亲对女儿的爱、刻苦训练的艰辛与努力、为国争光的强烈使命感与荣誉感、摔跤手的梦想与执着,影片中有太多的片段,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感叹、更为之震撼。
《摔跤吧,爸爸》虽然感人、励志,但是,我们只是单纯感动就好,切莫用它来激励自己如何将子女培养成才,更不能用影片中马哈维亚的各种方法和理念让自己成为狼爸虎妈。它感人是真的,励志也是真的,但是不适用于我们中国家庭更是真的。原因有三:
一、印度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
《罗摩功行录》对印度女性的地位作了描述:丈夫是妻子的天神,服侍丈夫是妇女最崇高的天职,没有丈夫的妇女等于没有生命的躯壳和无水的江湖。电影中所展现的印度女性每天只有做不完的家务仅仅是印度社会下女性命运中非常小的一面。现实生活中印度女性的命运更加悲惨,遭遇街头强暴和轮奸、因无法满足夫家要求被打死、女童被虐杀、为丈夫殉葬、一夫多妻、种姓婚姻等等。现代社会,虽然印度已经废除了旧时制度与法律,但男尊女卑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再加上印度执法力度不严,官官相护,导致女性的人权、生命无法得到保护。影片刚开始时,吉塔的母亲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你不能为了让女儿们实现你的梦想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是啊,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是放在印度社会,尤其是印度偏远的小村庄,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与其过着悲惨的生活还不如实现别人的梦想,更何况这个梦想会让自己主宰自己命运,会得到尊重与荣誉。相比较之下,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则高很多,无论是在婚姻、生活还是工作各个方面都拥有自主权与选择权。
二、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想让孩子成为那个万众瞩目的人,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大能耐。片中的吉塔,巴比塔在摔跤方面,无论是体能还是头脑都继承了曾是全国冠军父亲的基因。吉塔,勇敢、好战、渴望获胜、就连和年迈的父亲较量时都没有适合而止。吉他的成功,除了她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天赋与基因。
三、摔跤经验加父权的绝对优势
父亲有丰富摔跤经验可以教给女儿,从体能训练到技巧训练,再到战略战术。他深刻的了解自己女儿的性格特点以及摔跤方面的专业优势,绝非一般教练所能相比。他细致入微、全方面、有层次的训练女儿练摔跤。另一方面,从影片中我们通过父亲给女儿剪头发这个情节,我们不难知道,父亲在家掌握着女儿们的生杀大权,就连母亲也无法干预和阻挠,甚至求情都不行。面对残酷的训练和业余生活的剥夺,女儿们一开始无力反抗,说明父亲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是说一不二的人。但在我们中国家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中国家庭,为什么许多有专业有特长的父母、甚至是专家型人才却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多少老师,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孩子却教不好?不仅仅是因为父母们的专业水平有限,或是他们没有能力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心疼孩子、缺乏权威,而孩子不配合、不肯吃苦。
《摔跤吧,爸爸》虽励志,虽感人,例如台词:“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生的女孩,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你的胜利不只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被误解被歧视的女孩。”但这个励志却是建立在强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导致女儿们由被迫实现父亲的梦想,转变为主动想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变成为千千万万被印度男人歧视的女性而战斗的女人。因为她们有着强烈想挣脱枷锁、挣脱禁锢、赢得尊重、主宰命运的欲望,所以才有了《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