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回忆像座城美食不负卿

八月十五

2015-09-28  本文已影响90人  婉玲

八月十五

又是八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今年之月

在岭南农村,八月十五是大节,在过节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送饼

一年到头,若无红白事或一时兴起,在过年探亲之后,母女姐妹婆姑也有八个月没见,恰逢中秋佳节,也该走动走动,亲热亲热了。

于是,戴着竹帽,有的头上绑着花布,牵着或背着孩子,拎着手揪,回外家送月饼。

注,手楸,一种手提的藤条编织的篮子。粤语中“拎”、“楸”都是“提”的意思,手上拿的东西多,可形容为“一揪两拎”;外家,即是娘家。

为什么送饼,相传是古代打仗,把字条藏进馅饼中相送传递,而有此习俗。窃认为,不如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说的入情理,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送的月饼,馅多是五仁,或者豆沙,莲蓉较贵,买不起 。那时,铁皮盒子的月饼也贵。故四个月饼叠起,成为筒状,用红纸折叠包裹,纸上总是渗着香喷喷的油迹,红绳扎紧,就是“一筒月饼”了,记忆中十块八块就能买一筒。

送出去的,娘一筒,二姆一筒,晚婶一筒,三姑一筒,舅婆一筒,姨妈一筒,哥嫂一筒,弟一筒,大姐一筒,小妹一筒……中怎么穷都不能失了礼!

收到的,一家、两家、三家……X家今年的利是不少,明年给他家也得增添;X家今年没送?哼,看明年送不送给他!

送饼时,还得夹一封利是,即红包,放五元、十元的,收到的也要回利是,收到五元回二元,收到十元回五元,是为定例。

每个媳妇儿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精确的小算盘,好的,坏的,全记着呢。

如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装着月饼的手揪挂在房里了,娘儿们也亲亲热热地坐一起聊起来了,今年家中稻子长得怎么样?菜地里种了什么?丈夫拿多少钱回来?孩子们都还听话……


                                                        摸石螺

送饼是妈妈们的事,孩子们除了对着“不到八月十五不许动”的月饼垂涎三尺外,也无可奈何。

有一事却是孩子们的活。

那就是摸石螺,石螺跟田螺差不多,应该是所在地方不同吧。又叫执石螺,执,捡拾之意。可能是太多了,俯拾即有吧。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的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螺空怀,腹内无小螺,肉质尤为肥美。

而岭南多水,每条村子里外都流淌着明亮亮的小河,水底下藏满了田螺。正该是吃螺的时候。

每人拿着一个疏篮子,挽起裤腿,光着脚丫跳进小河中,河水已经有点冰凉了。撅起屁股,俯下身子去,用手在水底泥中摸索,一摸一把,一摸一把。在有石头的地方尤多,粘在石头上,一撸,又一把。

“这里好多,又大,快来。”

于是在河道中跑起来,脚一滑,摔进水里了,全身湿透,用沾满泥巴的手擦水,成了大花脸。你推我躲,笑笑闹闹,等捧了一篮子石螺笑嘻嘻回家时,必定是全身湿透,沾满泥巴,头发丝上还滴着水,在秋风中有一点瑟瑟发抖了,回家说不定挨一顿骂;不过往日凶巴巴的母亲,今日看到孩子沉甸甸的战利品,又是节日将近,或许可以免去一骂,只说一句“快D去换衫”!

石螺摸回来后,养在一个大盆或水桶里,放在洗澡房角落里,养两三天,让它出出沙,把肚子里的脏东西排干净。竟然有想“越狱”的,沿着盆壁往上爬,有掉落在湿湿的地板上,拼命往小小的出水口爬啊爬。任它怎么拼命,很快就会被小捕者发现,捡起来,骂几句“死石螺,噤古滑!”扔回盆里,然后小手一扫盆壁,哗啦啦,攀在上面的“奴隶”纷纷落水,一个晚上的努力就此告终。觉得很好玩。

到了中秋那天,石螺已经换了三四次水了。该是洗石螺的时候了,石螺的壳上长着苔藓、覆着浮泥,脏兮兮的,必须洗净。先把它们倒回疏篮子里,开始用力搅动,边搅便让石螺们互相摩擦,哗啦哗啦,哗啦哗啦,换水,拿着擦子(或衣刷,或洗碗的钢丝擦)再来擦一遍,还得细细地查看哪一只还脏。换水,这时,失落们都干干净净的了,每一只的壳上都泛着青黑色的光泽。

接下来,就是揜石螺。

揜[dahp],砸的意思。也有说“钳石螺”、“切石螺”的,看你用什么工具。揜,是用石头或者锤子;钳,使用钳子,我们叫“牙钳”;切,就是用刀了。用这些工具做什么呢?就是要把石螺的尾部去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因为尾部可能会有沙或者小螺,二是因为使之相通,吃石螺时好啜,啜是吸食螺肉的动作。

石头锤子直接把尾部砸碎,钳子也是直接压碎,刀是切走。但这都不适合小孩子做,我就是因为抢着做,砸了几次手,不但痛哭一场,还得挨骂一场。

整理完的石螺就可以装在碟子里等晚上炒了吃了。

不过还不算完。

还得找配料,为了去除石螺中的泥腥味,必须去摘一把紫苏回来才行。紫苏,好香,村头村尾,总有一两株,摘一把叶子回来,洗净,切丝,配着石螺炒,真的是特别好吃!还有人放蒜头、辣椒的。


                                                              买应节食品

苹果梨香蕉就不用说了;

葡萄,提子,必买;多买青提,无核,一颗颗扔进嘴里,甜甜的如蜜。也买紫黑色的葡萄,剥皮能把手指头染黑。

没有种柚子树,必买沙田柚。柚,与“佑”同音,可祈福。柚子在广东叫“碌柚”,为什么呢?“碌”,粤语中圆滚滚的东西叫“圆碌碌”,打滚叫“碌地”,滚来滚去叫“碌来碌去”;而柚子是圆圆的,可滚来滚去,莫不是这个原因?而在我家乡,柚子则叫“不碌”,原因我更说不清了,难道是说我们那里的柚子不圆?我看起来,倒也是更像一个葫芦,冒出个头,并不特别圆,不过也是可以滚来滚去的啊。

苞粟(玉米,又叫粟米)、芋头、番薯,家中没有的,也要买;有时大姑、姑姑她们也会带了来。不过这些平时都能吃到的,在中秋节就不太受欢迎了。

也有买菱角、莲藕、板栗的,我家买得少,好像只吃过一两次;菱角很像牛头,很硬,艰难剥开后肉很粉,因为菱与我的“玲”同音,我还非常喜欢它呢,可惜真的很少吃。

每次跟着去圩集,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盼望着能给买一个灯笼,在家里时就已经哀求了好几天了,买不到塑料的会闪会唱歌的,买一个纸做的、点蜡烛的也好啊!不然,中秋节晚上怎么去见小伙伴啊!

也有手巧的爷爷奶奶,缠不过孙子,又不想花冤枉钱,于是自己做一个的。

岭南多竹,砍一杆青竹,削成蔑条,半个小板凳坐在巷子里,手指翻飞,不一会儿,一个青白色的、新鲜还散发着竹子汁液清香的球状骨架便做好了,疏落落的格子,顶端开了个大口,用以散热;底座再竖着根小木棍,用来插蜡烛。糊上浅黄色的、紫红色的薄纸,插上蜡烛,绑两条坚固的细绳,小木棍提手。

再细心点的,纸上写个“福”字,灯笼便做好了。

还有见到柚子灯,完整剥下一个柚子皮,开了各种图案的洞,糊上纸,插上蜡烛,穿了绳子,提起来,同样别致而温馨。

那孙儿勉强拿了,眼睛还是会眼巴巴看着别人的“超人”灯笼、“kitty猫”灯笼。


                                                          拜月光

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后,好不容易天黑下来了。

孩子们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和一大群小伙伴满村游走,昏黄温和的灯笼光,也在游走,暖暖的。有时一齐把灯笼挂在树枝上,在溢满着清亮月光的地塘玩起游戏来,什么老鹰捉小鸡、追追(你追我跑)、黐墙(贴在墙上)、躲猫猫……微冷的空气中仍然可以玩得满头大汗。

玩一会儿,大家一齐抬头看看天空;玩一会儿,再看看。看看月亮娘娘出来了没,升起来了没。要是还是躲在云朵里,小孩便会焦急得不得了,一分钟抬头看个好几次,哎呀,哎呀,怎么月亮也躲起猫猫来呢?真急死人——

“好了,好了,月亮出来了——”

“拜月光咯——”

月亮慢慢爬上来了,升上中天。天空深蓝,云朵一抹抹凝固的白,一轮圆月当空悬挂,清辉万里,天地顿时显得清明、高远和宁静安详,于是,家家户户便都从家里出来了,关掉收音机、关掉电视,来到月光下。

大人扛着大桌子,从楼梯上搬上去,小孩子搬着椅子紧随,妈妈捧着水果,爷爷奶奶让儿孙们扶着,也走上天台。

小孩儿的灯笼高高挂在一侧,满村灯笼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在地塘或阳台上设桌案——岭南的农村少有自己的院子,只有“地塘”和“天台。”地塘是一片较大的空地,夏天晒谷用的,天台是自家的屋顶平地,晾衣服、晒些小杂物——摆满了各色洗干净的新鲜水果、糕饼、杂粮,当然少不了是一个个大大的月饼。

燃烛焚香,一家人当空祭拜,对着明亮的祈祷着。

煮水烫茶,奉拜月娘后,到处如同月光一样金黄色的茶水,第一杯,给家长最老的长辈,祝愿益寿延年;第二杯,给家中的小孩,祈祷耳聪目明;然后再依次喝下,这个风俗称为——“饮月光茶”。一来有祝福之意,而来,吃油腻的月饼,饮茶可解腻。

至亲骨肉团圆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一家人便舒舒服服、安安静静地坐在明亮如水的月光里,吃着美味,给小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故事的,说着笑着……

小孩子把小肚儿塞得个浑圆,眼皮儿却慢慢地耷拉下来了,哦,夜深了……

然而,中秋节还没算完。十六还有“追月”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十六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美好的中秋节嗬……

附上前几年写的中秋诗句,以供一笑——

l壬辰八月十五日,恰逢中秋佳節,獨身台灣求學,無心賞月

倦入睡,醒來賦詩記之

魚飛龍舞爆竹聲,衣薄嬋娟冷影清。

千里月中共啖餅,孤身燈下獨成眠。

醒來只道歸家室,夢裏卻疑迎月精。

嗔怪親娘不邀飯,恐憂錯過走花燈。

l中秋组诗

(一)吃月

一轮白月夜空烹,亿万世人都抢争。

蘸点清光来拌饼,轻灵澄澈满腔明。

(二)月夜

朦胧月照地塘乡,八月中秋金桂香。

稚儿举灯绕村跑,家家户户炒螺忙。

(三)中秋夜

月色朦胧上素妆,广寒月桂染初霜。

稚童未解孤清苦,高举灯笼抢饼忙。

(四)赏月

月饼葡萄柚子,灯笼暖照无眠。

千人万里同赏,又是一年团圆。

(五)嫦娥羞

素裹银妆披冷纱,含情脉脉上枝丫。

万千看客凝眸望,靥粉脸红轻雾遮。

(六)嫦娥醉

举杯揖请敬邀卿,甜酒香茶伴美羹。

尽兴饱饮世间酿,不胜酒力自空横。

(七)打油诗

中秋夜,月光光,初下霜,天气凉。

家家户户拜月忙。

爷爷坐中央,奶奶很安详,

爸爸喝琼浆,妈妈煮茶香,

哥哥分双黄,姐姐急着尝,

弟弟捉迷藏,妹妹要吃糖。

我笑问嫦娥,

今年火箭有无撞你墙?

or: rg��խF:�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