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

浅谈胡适与中国文化思想

2021-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糊涂山人

读书时,我们念的课本里从来没有收录过胡适的作品,原因自是不言而喻。我们大多数人,在开蒙的青少年时代,或许并不知道胡适是谁。

胡适身上有很多标签。单就文化思想方面而言,他是白话文写作的倡导者,他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开端了红学的研究,他提出了独特的考据方法,他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个在文史哲各方面都有建树的学者,他启发读书人的思想,他开拓国人的视野……青年人应当读一读胡适的文章,是“开卷有益”的。

我们的教育者,或许也应当给孩子推荐一些胡适乃至其他许多当年去了台湾的作家学者的作品。时代今非昔比,国家在发展,我们该更加有包容的气度。看的长远一点,大言不惭一点,未来两岸的走在一起,必然要保证文化是统一的,尤其在青少年的思想见识当中,不该设置壁垒。

研究胡适的人很多,有推崇的,也有批评的。我想,这也是自然,每个人都是多面的,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我们了解一个人,看待某件事,总要有不同的角度。如此,人才是立体的,事方是延展的。

我们作为后辈人,自然是要更多了解积极的一面。

做人做事,我心底向来不愿被划分派别,如果要分,那我自是推崇胡适的一派。对胡适最大的争议,大概就在于他对白话文写作的倡导。“新文化运动”时始,白话文至今已写了一百多年,各种怀疑和批评的声音仍不绝于耳。

早年反对作白话文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明清以来的老八股、老学究和卫道士们。自小的教育,他们的思维和手中的笔,习惯了“之乎者也”,他们作不来白话文,也不愿意跳出习惯区域去尝试这“新兴事物”。作文言文,他们是老先生,作白话文,他们是小学生,这是他们不愿意的。另一种是博古通今甚至学贯中西的老学者。他们坚持文言文写作,一方面是痴迷文言文的表达力,以为简洁、高效,另一方面或许是对白话文写作的蔑视,以为文言行文更优美,白话文难登大雅之堂。胡适在北大教书时,有学生在课堂上诘难,说白话文啰嗦,费字数,发电报都费钱。胡适举例说前几日友人邀请他从政,他拒绝的电文,请大家用文言文写到最简洁。最优的一则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十二个字。胡适的白话电文只用五个字,“干不了,谢谢”。干不了即含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表示感谢也是婉拒。反对白话文的有胡适早年的朋友,胡适在回复他们的信中说到,骈文发展到散文,并不见得散文不优美。白话文发展到现在,当代文学中不乏优美的文字,这是我们可以亲见的。可见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否简洁,是否优美,并不全在体例,关键在表达的人,在写作者的思维与功力。

有好古者批评胡适的,或许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隐忧,以为白话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丢失。我曾经也这么疑惑过。先前当我读古籍遇到许多读不懂的地方时,我想,如果我们从小的教育有传统文学的训蒙,而不仅仅是在课本里选录几篇先秦魏晋唐宋文,或许不至于使我们今天闻文言而色变。我们的教育方向,也许应当有一些转变和调整,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不就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小孩子的国学启蒙上下足了功夫么?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文化的丢失与否,罪不该在白话文,多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和学习者个人是否下了功夫。英美人现在普遍不用古英文,莎翁的原文或许很多英美人也看不懂,却也没见英美文学停滞。

“好古,敏以求之”,这是读书人该有的态度。“好古者遗近”,或许在每个时代都是有的。好古本身是值得称道的,好古而非今则不可取,如同厚今而非古一样。厚今非古的许多人,大概是作不了文言文的,他们支持白话文,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真喜欢,另一方面也有讨巧的心思。这固然也无可厚非,我们只能说这不是严肃对待文学的态度。有志于投身文学,有志于传承中国文化的人,至少不该是这样的态度。

推崇作白话文的人当中,不乏古文功底深厚者。像“新文化运动”中的诸多学者,他们从小念私塾,朱子小学是用来开蒙的,四书五经是要背诵的,他们一面写白话文,一面不断阅读古籍。阅读古籍,是要了解掌故,学作者思维,学行文架构。为什么倡导白话文?胡适的基本观点是,实用,贴近生活。我们日常交流沟通说着白话,行文写作却要用文言,这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时说话和行文或能相称,汉唐以降,许多时代都可见贴近时代,流入市井的文学样式,唐如白居易的诗文,宋词是当时的唱词,明清小说多是白话。胡适以为,若非八股取士,白话文成为主流至少要再早五六百年。

白话和文言之争,似乎还没有定论,只不过如今的事实是白话文的确成了主流。我以为,倡导白话文,并不是要消亡文言文。你方唱罢我登场,文言文唱了几千年的主角,现今是白话文登台挑大梁了,文言文呢,并不能离了班子,做好幕后工作,偶尔唱个配角。

文章的样式不过是个壳,剥开壳能否看到硕果才是关键。我们买礼物送人,包装要华丽,或许打开一层又一层,里面并没有几两肉;我们自己吃的,买时便不要包装,只要实惠。读文章也就像自己买东西吃,少花钱,好吃管够,才是好文章。华丽的是留给别人看,适合吃的才是留着自己享用的。就文章而言,什么是适合吃的,便是它的思想内核。

推崇胡适的人,有把他跟孔子相提并论的,这恐怕是过誉了。但是,胡适对于后世许多学者乃至大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读胡适,或许最该学的,是他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方式。

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师从杜威,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对胡适影响很深。在胡适的文章中,我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却可以看到清晰的思想脉络。读胡适的文章,是能学到如何思考的。许多作者的文章就像饭店里的美食,读者读了仿佛享受饕餮盛宴,回味无穷时,总还想再去逛逛那老字号。读胡适的文章,你可以学会如何做这大餐,学的多了,你可以试着回家自己张罗。比方说你爱吃鱼,许多厨师或许能给你提供红烧的、清蒸的、糖醋的等等,那么胡适给你的是一张渔网,或许还附赠一本菜谱。

胡适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考据的方法,在他演讲和文章中也都有体现。行文写作,说话做事,一定是要有逻辑的,才是好的文章,好的表达。要有站得住脚的立论点,要有直接或间接的、靠得住的证据,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合乎逻辑的推导出你的观点。这是我从胡适那里学到的。

文学的细胞是文字,文字的功用首先是传达,文学自不例外。每个时代所用的文学样式与当时相称,才可能起到好的传达效果。横向有了传达,纵向才可能有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才可能能形成传统。传达、传承、传统,纵横交错,绵延不息,方能逐渐形成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