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产业链

2019-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年码农闰土

人脸识别技术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范畴内是占比较重、发展较快的一大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53亿美元,其中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25亿元,占到全球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的10%左右。根据表层数据显示,我国在这一行业领域的发展势头是较为强劲的,但深挖我国人脸识别产业链,会发现,市场上的企业多集中于下游,即具体的场景应用,而少有企业在中上游发力,这是很危险的。

上游基础层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技术和数据集。首先,在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上,国内企业略显乏力,缺少像英伟达以及AMD

Vision这样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芯片制造行业起步较晚,而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又要求将算法、计算能力、大规模数据等内容全部整合到一起。面对这样的难度,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长期探索,才有望追赶上国际芯片巨头,而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以及庞大的资本支持,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大企业则需要足够的魄力承担背后的风险,亦是艰难。

在算法领域,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如商汤科技、BAT都在研究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的不断搭建、优化过程中,构建更强大的深度学习算法。这些算法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而言属于商业机密,秘不外宣是最符合商业竞争法则的方式。但美国的谷歌、Facebook、微软都推出了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将自己研发的算法技术进行开源,降低了很多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与之对比,国内只有百度的PaddlePaddle一个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在研发力、竞争力上自然会稍逊一筹。

相较之下,在真实数据以及模拟数据的收集上,国内行业巨头与国际人脸识别行业巨头的差距倒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整体来看,在人脸识别的产业链上游,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中游是由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检验等技术层构成,大体包括人脸检测、活体检测、人脸识别、视频对象提取与分析等技术。虽然处于中游的企业占比不大,但远优于产业链的上游现状。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在人脸识别的具体技术层面相继发力,已经取得了较为不俗的成绩。

下游则是国内人脸识别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也取决于国内拥有庞大且复杂的应用场景的支持。如远超各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和市场给了“刷脸支付”难得的尝试机会;高度集中式的住宅小区对智能安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且复杂的场景领域,让下游得以容下诸多企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