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自信,三分自卑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对于自信与自卑这个话题,特别的有表达欲。
记得以前也有写过,但今天还想说道说道。
其实,每个人至少对于自己的某一个方面是自信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她的话语中从来都只表达自己自信的东西,很少提及或者承认自己不够优秀的一面,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他在刻意隐藏自己不好或不够优秀的一面,同时在营造一个似乎没有缺点或短板的人设,这算不算虚伪的完美主义?
如果一个人很爱说话,喜欢自我表扬,而且从来不表达对自己的否定甚至怀疑,那他一定是非常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从不肯轻易承认别人的优秀与不同。这种人是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的,他的信心坚定到不可撼动,不允许别人挑战。对这样的人提意见,他只会认为你在挑战他,将你视作仇敌。
如果一个人不太喜欢表达,他可能只是在这方面缺乏信心,如果他足够自信,又能肯定对方会尊重他的表达,那他一定会成为优秀的表达者。
适度的自卑,会让人学会谦虚,会让人想要去向他人讨教学习,会尊重他人的意见,能够听得进人言,能够谦和有礼,不会盛气凌人,得理不饶人。
过分自卑的人,则容易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听东言之有理,听西言之凿凿,不能做出判断,最终丧失自我。
然而,自信也需要有个度,过分自信的人,和过分自卑的人一样,都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框里,不愿走出来。只不过,这两个框,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却同样寒冷异常,不适合人类居住。
能够认清自己,看清现实,怀着七分自信,另带三分自卑,一方面充分滋养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期待,去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与人为善,平等相待,克制自己不经大脑不礼貌的冲动行为,就会避免很多令彼此难堪和懊恼悔恨的错误产生。
在红尘中修行,在错误中反省,就是在学会守好自己的一颗心,学会众生平等的基本行为规范。
佛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那么多高深佛法?
佛一定是经历了太多痛楚,伤过许多心,也受过许多伤,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才明白,无论你曾经得到什么,一切都终将失去。而这世间最美好、无价的东西,却都是天然存在的。
佛是什么?是一位阅尽天下名利富贵场、缱绻温柔乡的老人,他明白,一切所得,都将失去,一切繁华,都将逝去。红颜易老,富贵终移。你用尽全力想要抓住的,终将从指间流逝。
佛是一位历经一切,又放下一切的老人,慈悲又无情。他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他。
就像那则苏东坡和苏小妹对对佛的小故事所讲:他心中只有佛,所以他看你也像佛;你心中只有shi,所以你看他就像shi。
放不下的,都尘缘未了;放下的,都立地成佛。
佛曰:众生平等。
参不透这一句,就注定内心纷乱,诸多内耗。活着,又怎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