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心安即理得

2020-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做自己的思想家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个人观点:那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认知。我们其实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凡事让自己能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都是认知,好的不好的都算,好的直接保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不好的如果没有升华成经验那就 变成伤害性记忆也被我们留了下来。

      这个世界的规律本来就不曾变化过,每天我们都过着几乎重复的生活,没有去意识到平凡生活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而是去不断的憧憬别人的生活,希望成就自己一番 美好的人生。我们的生活90%以上都被我们的潜意识在执行着,所以我们基本上会生活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中,人脑的简单思考机制控制着这一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可能试图打破什么,去体会新的生命,比如说戒烟,运动,但后来发现新的生命所带来的是一种不适应痛苦,最后选择了半途而废的放弃。又或者你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性格当中的弱点部分,但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法 摆脱,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头来发现自己其实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这些都让你变得挫折和沮丧,是吗?

    其实这是无关于财富与地位的探讨,无论你是什么人,身在何处,你始终需要面对的是自己。有人说这个世界竞争很大,我们如何才能赢别人?这个问题其实本身的提出就是一个伪命题,赢得别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战胜自己 ,我们只不过是在挑战自己的人性弱点而已,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现在的自己比过去好的时候,那么就赢了。

    人有时候不是站的更高就看得更远,站的高的人盲点象限会更大,更容易偏听偏信。当你越是享受自己的名誉地位带来的虚荣的时候,越难放下姿态善待他人,而善待他人是你获取一切自我评价信息的基础。当身边充满的是恭维赞美的时候,你就像在享受着酒精带来醉意的时候那种短暂的快乐,酒只会麻痹人的意志 ,不会改变事情本身,酗酒的人其实本身 就是在 逃避现实。

  《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水之所以“上善”,就是因为能“处下”,能“居众人之所恶”。老子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思维过于保守迂腐,不够激进,无法推动社会进步,其实如果你真的读懂和明白了,就会了解到其实老子诉说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当时位高权重的统治阶级。这不是一本工具书,虽然有关于政治,但是却不能拿来简单的进行修改去治世,老子始终是在阐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进化之后的场景。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过自己最惬意的场景,有背着吉他去流浪的、有旅行看世界的、有一杯茶一本书享受孤独的,总之很多很多种场景,尤其是线下读书的小伙伴,大家都在探讨如何读书和读什么书,但是很少 有人会思考自己为什么去读书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看很多的书,但从来也不思考读书是为什么,很多书读了也 都不求甚解,后来听老师说起读书其实是为了“明理”。明什么理?这依然让我感觉到似懂非懂,书能带来知识道理,大概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吧,最起码我就是这么简单的理解的。

    有一段时间我停止了读书 ,也停止了线上APP所有的购买项目,静下心来思考了一段时间。发现其实这一辈子认知并没有增长多少,没有因为我自己的阅读量和听书量提升而得到多少 ,人不断的努力学习真的一定就会获得丰富的认知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了。有时候简单的做一件事,哪怕是扫地,认真的做好做完之后回忆 一下 自己的感受可能会留下更加深刻的认知体会;工作不在于 做多少 ,而是在于有没有把一天当中最重要的做到自己满意;耐心的陪伴孩子玩一段时间认真感受孩子的内心简单快乐。你会感觉到 之前你都不曾留意 过的事情其实变得如此的有意义,我总结出如果“心安”才会“理得”,读书不在多少,而在于领悟,正所谓“读的千遍少,悟得一句多”。

我没有打算很有逻辑性的表达我想要说的内容,只是想说任何一个人 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 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即“心安”,至少本质上就是如此 ,虽然你会觉得“王子公主不一定幸福,乞丐也会过得快乐”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心灵鸡汤而已,但是其实本质上人满足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心认知而已。如果你越是认知深刻 那么你就越会淡化物质上的需求,这也是认知的规律。

拥有独立的人格与 自由意志,不会 被 身边的言论和权威 左右 ,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开始简化你做的一切事情,不要 尝试做那么多 ,而是把你觉得最重要的做到你能努力做好的极致,不断追求填补过去的认知“空白”,比曾经的自己做得更好,做到心安理得,那么我觉得也算是“人生赢家”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