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X的献身》,选择理性还是选择爱情?
对于一向弘扬正能量的国产电影来说,《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毫无悬念的以男主走向阳光下,杀人凶手被抓住,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而结束。坦白来说,从高智商犯罪的逻辑性和作为悬疑推理类型电影的角度,个人还是更喜欢东野圭吾的小说和日本拍的电影版,更好的将感情线和理性线融合为一。作为一个初二之前数学、奥数一直满分的理工男,我对于石神(石泓)的那种“你简直是对我一往情深的跟踪狂”式的爱情,感同身受,敬佩不已。
《嫌疑人X的献身》,选择理性还是选择爱情?有的人说,爱情是培养出来的,凑合在一起过日子才是目的,可以先结婚,然后再培养感情;有的人说,爱情是做出来的,身体的认可,才能体现两个人的默契程度,每一次女孩的高潮会让她更依附于她的男人;有的人说,爱情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值,对于不同的人群,需求程度根据情商高低依次递减。那么,对于石泓这种人,按理说数学才是他的全部,爱情由于毫无逻辑性,只可能是他的天敌,他应该嗤之以鼻,顶多到年龄了,找个人搭个伙过日子好了。
类似的还有一个电影叫《模仿游戏》,由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剧中男主艾伦图灵作为数学家是伟大的,他为二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感情上他就像是被诅咒一般,宿命这个词在他身上体现的玲离尽致,直至死亡阿兰都被同性恋的枷锁囚禁。
言归正传,《嫌疑人x的献身》整部电影讲述的内容并不多,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华罗庚式的数学天才,满脑子都是数学公式和数学逻辑,一个是曾经夜夜周旋于男人间的夜总会舞女,两个人是邻居,然后阴差阳错的相互拯救了对方的生命,也是因为救赎,才产生了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也猜不到杀人方式的高智商犯罪。
《嫌疑人X的献身》,选择理性还是选择爱情?其实这里尖锐的表现出了当下两种爱情观的冲突。一方面,隐形的社会阶级划分和道德体系导致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唐川的疑问,“到底她为你做了什么,值得你这样”;然而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在自己数学王国的石泓而言,“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她的出现,完全“毁灭”了石泓的生活,“他压根没有想和她们发生关联的欲望,他认为她们是自己不该碰触的对象。同时他也发觉数学也是如此,对于崇高的东西,光是能占到边就够幸福了”,对于她的爱情,石泓认为无比崇高。(吐槽一句,这条存在于电影里的暗线,敬畏爱情,哪怕是夜店舞女也能进行宣扬,广电这次的开放程度还是可圈可点的。)
那么,爱情和婚姻,是应该选择身份上的门当户对,还是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
电影直到结束,也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重新翻了一下东野圭吾的小说。总的感觉到,社会的进步,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约束条件,但是本能,随着潜意识的表达,又在一步步的动摇着整个道德体系。比如羞羞的事情,从最初的神圣无比到现在的难以启齿,但是对待新生命,人们无法阻止随之而来的父母式溺爱;再比如说爱情,从最初的一棒子打晕拖进洞里,到现在讲究各种门当户对,但是依然拦不住那些为了真爱放弃一切的事情发生。说到底,傲娇于高级生物的人类,自始至终还是由几千年不断塑造的潜意识支配的,再理性的个体,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心理和肢体行为还是“被动”完成的,理想情况下的结合,永远都是我就是想和她(他)在一起,而不是经过计算,我和她(他)必须在一起。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到什么程度?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和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嫌疑人X的献身》,选择理性还是选择爱情?“有了爱情,原来杀人也可以很简单。什么天才,也可以变得很小白。你孤独,你冷静,你睿智。可是,当你面对着她,你还是傻傻的,奉献出你的一切,只要她能幸福。尘世间最伟大的爱情也不过如此,第一次告白也是最后的诀别,竟是你主动把她的手交到另外一个男人的手里。”
所以说,电影自始至终想表达的,除了wuli凯凯的高颜值,剩下的就是对当下社会婚姻模式的批判,以及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赞扬。所谓的阶级形态和道德绑架,自始至终只是徒有其表,自欺欺人罢了。老师和舞女只是这个社会赋予的一个外在身份,而灵魂的救赎和抚慰才是能否在一起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