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褪去浮华

2016-05-12  本文已影响38人  西瓜曼迪斯

北京连接着世界,而距离首都1500公里外的成都,想同步却时时落后于北京的步伐,这种滞后带来的疑惑和焦虑,时时萦绕脑间。希望2016 GMIC能为自己的认知做一次同步。

宽屏投影,圆桌论坛,红地毯,同传译制的调频耳机,摇臂机架, N通道数字调音台,闪光灯,普通话,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印度英语,日语……

朝气蓬勃的校园创业者和扯眼球的90后美女,海内外名校抱团的顶尖创业团队和高能的演讲者,资深从业者的另起门户,海内外行业大佬分享,知名VC……

台上台下,门里门外,川流不息的人群,洋溢着相同的自信和微笑,奔走于各会场之间,这里是一年一度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现场。

几天日程下来,旧的疑惑慢慢解开,却轻叹口气,又在杯盏之间释然。

无人机,虚拟/增强现实,大数据,有创新UGC能力的产品/平台,Fintech,跨境,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智慧体娱,智慧生活……还是这些食材,换了锅碗瓢盆,做出一手好菜。

这是一个“L”型经济下行的年代,这是一个供给侧艰难变革的年代,这是一个万众不得不创新和创业的年代,此中难处,理解。

理论-研究-项目-产品,如此长的企业成长之路,很多公司却能大步跃进:有了名校海归和教授的背景,就变成了技术型公司;有了行业巨头多年从业经验和积累,貌似就有了巨头的品质背书;有了XX项目的合作案例,就变成了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了来自于海外的“灵感”,鼓捣着就变成了手握专利和各项大奖的创新产品……

仔细想想创业团队与那些种子轮、天使轮、ABCDEFG轮,和传统小商铺经营一年赚个铺面转让费有什么区别?砖,始终还得有人来搬,只是换个名称而已。

一直以来,老大总问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经历了这次的GMIC,想明白了,我不再羡慕那些或西装革履、或激情澎湃、或游走于资本市场的创业团队,我们需要的是沉静下来找寻方向、打磨产品的态度。

我们是一个近百号人的团队(未来还会更多),研发人员过半,万事想清楚再启动,不愁找不到发展方向;只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愁做不出成绩;当然我们可以像某些创业团队一样,一个季度快速迭代出来一款软件和服务原型(这固然是开发效率的一种体现);可以像某些创业团队一样,半年出一款有“卖相”的硬件产品(这固然是对团队磨合的一种验证),甚至可以像某些创业团队一样,搞出黑科技产品,然后呢?这个市场中,产品包装(概念宣传)高大上而质量参差不齐的太多,叫好不叫座的产品更多。

只有能赚钱的产品,能高效赚钱的团队,能持续赚钱的业务模式,才是企业生存之道。

精益创业的思路是对的,减少企业的臃肿流程和管理成本是对的,对产品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迭代交付也是对的,只是这些方法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团队,要求是不一样的,推进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做细分市场,垂直领域是没有问题的,做单品爆款是没有问题的,困难的是怎样能在细分、垂直市场中持续做下去,将产品体系爆款持续做下去,能将持续赚钱的业务模式做下去,这些需要产品在持续打磨中,团队在持续交付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次GMIC展会,遇到了很多聚焦旅游、beacon方向的团队、甚至是分享嘉宾,他们有的做出了有“卖相”的硬件产品,有的做出了有竞争力的性能指标,有的填充了大而全的旅游景区内容,然而无一例外“帮”用户设定了使用和体验场景,戳中了叫好不叫座的运营风险,产品团队之前存疑不前、或者不愿意踩的坑,都被一一验证……

再次坚定了产品的当前定位:做创新科技的跟随者,做先进技术和产品理念的沉淀者,做文化传递的引导者。

也许我们产品的发展会比市场慢上一步,却希望能用沉静的内心,熬制一碗浮华时代真正需要的文化良药,传递给当下躁动而激进的社会。

微坐标,让历史发声,心无陌路,行者无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