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顺利练下去

2023-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宛与洛乐器

挤时间练琴,其实练的是习惯。

当每天都想“挤一点”时间去练会,说明逐渐养成了持续练习的习惯了。

而且“拉长”时间线来看,同样可以保证练习的强度。

因为“积攒”的“量”够了。

很多学琴者之所以害怕“视奏”,不愿意练习“视奏”,首先是因为不了解“视奏”。

“视奏”只不过是将你练过的每个单音、每一种节奏,“组合”在一起罢了。

所以,只要你会演奏一件乐器中的单音,你又懂点乐理与视唱的知识,就可以大胆开始你的“视奏”。

拿来一份新作品的乐谱,直接开始,不必害怕错误。

试得多了,见的作品多了,头脑中的音乐素材也多了,“视奏”的速度自然也就快起来了。

如果觉得自己当天的状态不太好,就果断放弃练习的话,那接下来会有更多次不想练的时候。

想要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需要我们“对抗”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只要不是太累,状态不是非常低迷,就强制着自己,开始当天的练习。

越不想练,越逼着自己去练。

可以提前给自己在心里许诺好,先只练5分钟。

只要能够开始当天的练习,就代表了我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的懒惰。

只有每次练得内容很少,或者说不怎么多,才能让学琴者更乐于开始当天的练习。

有人会觉得,任务量少的练习内容,练不出来什么效果,也无法取得演奏技术的提高。

其实只要达到“少内容+较高强度”的这样的“组合方式”,就可以达到练习效果。

比如今天只练一首作品中的其中一个乐段,但是要将这一乐段不停地重复,直到用完本次的练习时长。

中间不停歇,强度自然上去了。

或者,在重复的过程中,通过节拍器的辅助,一点点地提速,也是增加强度的一种好方式。

看似少量的练习内容,却是每次都在“冲击”着学琴者的“能力边界”,并一点点地给“拓宽”了。

练琴靠“学习力”来推动,而“学习力”的核心是思考。

所以学琴者如果不思考的话,很难把一门乐器学会、练好。

而且,别以为自己找了老师,或是有了教程、网课的参考,就可以不用思考了。

那些是别人的观点,别人的思考成果,而不是你自己的。

为什么在练琴中,自己一定要思考呢?

因为你运用他人的经验,“带入”到自己练习的这个过程,会碰到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些感受,书上没写,老师没说,但只要自己一上手练习,就会碰到。

比如管乐器的吸气深度问题,键盘乐器的高抬指问题,谁也没办法将具体的深度与高度,给清晰地表达出来。

就算表达得较具体了,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特征不同,自然那些“数值”,也只能“仅供参考”了。

这些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思考的话,很容易就会“练不动”,还会“钻牛角尖”,“思维”出不来了。

初学一门乐器,既靠兴趣,也靠“强迫”。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练习的不断深入,兴趣所占的“比重”,会逐渐被消磨,这时就要靠自我“强迫”,或他人“强迫”加以辅助了。

“强迫”要把握好“度”。小了没效果,达不到目的;大了又容易抗拒,产生厌倦感。

只能在练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去试。

什么时候,不必再“强迫”了呢?答,形成了自己的练习习惯之时。

今天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世间万物都会在恒心的面前低下头来,而烟花则只能留下一瞬的记忆”。

所以对于练琴来说,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练习技巧,在漫长的岁月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了。

那么,什么起了最大的作用呢?

答,是学琴者经过各种尝试,在各种练习方法的“堆积”下,所形成的练习习惯。

只有习惯,才能保持持续,保持稳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