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书,我只爱你这一句》|读他们的爱情故事,理解什么是最好的

2019-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霞姝儿

民国时期是指公元1912年——1949年间,这段时期中国处于急剧动荡、变化巨大的阶段,人们的思想既有封建守旧的继承,又受到新时代自由民主的冲撞,不管是从思想还是礼仪方面,很多人都处于矛盾纠结的阶段。

在这样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处理爱情与生活时,经过了从激情到争执到琐碎与平淡的过程,他们都如何去做的呢?

《世事如书,我只爱你这一句》中,特立独行的猪先生通过描写二十对眷侣的爱情故事,展现给人们爱情的酸甜苦辣、激情、争执、琐碎与平淡,让我们去明白爱、懂爱与会爱。

一、遇见爱,勇敢一点。

爱情是什么?巴金说,一生选一人,择一城,生同眠,死同穴,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巴金与萧珊二十多年相濡以沫,两个人在一起,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相互扶持。这就是最好的爱情。

巴金与萧珊相识时,巴金三十二岁,萧珊年仅十九岁。巴金当时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引来很多人慕名写信给他表达敬仰之情。而萧珊便是其中之一。巴金本来只把萧珊当成众多读者中的一位,但萧珊却是给他写信最为频繁、言语最为真挚的一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信件往来后,萧珊大胆的提出想要和巴金面谈,还寄给巴金自己的照片,生怕巴金认错人了。当两人相见后,巴金紧张和不安,还直吐心声,说,萧珊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显小,像个娃娃。而萧珊的热情和活泼,没有丝毫地戒备之心,这才让巴金放松下来。

通过几次见面,巴金开始了解萧珊在家中的烦闷,还劝诫萧珊不要鲁莽行事、擅自离家出走。

两个人,一是名满文坛的作家,一个是懵懂年纪的少女。他们走在一起的很大原因,便是萧珊的勇敢,她敢于表露自己的心声,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真爱。正是在萧珊这样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下,巴金才放下了年龄差的压力,两人在第二年正式在一起了。

萧珊对巴金的爱,自懵懂的十九岁开始相守到鬓发斑白,直到萧珊去世。萧珊因病去世后,巴金十分怀念她,因此有了《怀念萧珊》与《再忆萧珊》。任凭身边的人如何劝巴金再找一个伴侣,巴金都断然拒绝了。

对于萧珊的执着与勇敢,让人不禁唏嘘。而巴金的从一而终,也让人惊叹。正是两人在遇见爱时,能勇敢追求爱,不惧世俗眼光。在婚后又能始终如一的维护好这份爱情,才能终成佳话。相对于如今的闪婚闪离,他们为爱做的付出与努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相爱时,请坚持陪伴与相守。

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时,他做了一件奇事,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他说:“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的着。”

这是林语堂的处世哲学,他不会忘记眼前的这位不顾自己家庭清贫而义无反顾嫁给了他,从那刻开始,他就笃定了,这辈子他们都不会分开。

林语堂与廖翠凤的相遇,源于林语堂上一段失败的爱情。林语堂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是个牧师。与一个叫陈锦端的女子相处了一段时间,因为陈锦端的父亲阻拦而致感情夭折。

但同样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廖翠凤却没有因为自己父母的阻拦,而停止与林语堂相处,反而义无反顾地要跟随林语堂。正因为如此,林语堂对廖翠凤一直很好。

廖翠凤知道自己不是林语堂最初的爱,但她却用五十多年的相守与陪伴,让两人的生命早已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了。

正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恋,相守是最美好的婚姻。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令很多人感到艳羡。

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如愚,不显刀刃。

钱钟书,虽然在学术上是个才气过人的大才子,但是在生活中,他却像个孩子。杨绛处处都要照顾钱钟书,小到衣服鞋子要修补,台灯坏了、墨水染到桌布上要整理,大到外出,收拾行装等都要杨绛来处理。

杨绛既是一位勤恳的妻子,又是一位懂她的情人,更是能帮助他的朋友。在文学上,杨绛又是可以和他共同交流的人。

杨绛曾这样说,作为钟书的妻子,他看的书我都沾染些,因为两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的,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

可见,杨绛不但可以和钱钟书共同交流,而且还会不断对钱钟书的文字提出建议。两个人在思想境界拥有同样的高度,交流起来自然十分顺畅。钱钟书在写小说《围城》时,杨绛就是小说的第一位读者,杨绛不断地陪伴督促钱钟书,还替他挡去很多事情,才省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小说。当《围城》出版后,一时引起热议。钱钟书在序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很大的功劳在于杨绛女士的陪伴与鼓励,这本书照例应该献给她。

三、不爱时,请积极提升自我。

爱情是上帝的恩赐,得之我幸,而失去或未得到都不能因此而堕落。

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她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悲情的角色出现在徐志摩的世界里。

徐志摩是一个新时代的思想进步的青年人。他对家里安排的妻子张幼仪是断然接受不了的,即便最后他和张幼仪真的行了礼,还有了一个儿子,但她依然没有得到徐志摩丝毫的爱。

张幼仪为了获得徐志摩的爱,也费劲了心思,她在家苦读诗书、苦学历史与地理等,希望因此能拉近与徐志摩之间的距离了,让徐志摩对她刮目相看,两人能有交流。她准备很多新衣服,精心打扮自己,希望徐志摩不再嫌弃她是“土包子”。但张幼仪做的这些,对于心有所属的徐志摩来说,是徒劳无功的。

张幼仪真正对徐志摩死心是在与徐志摩离婚后,她开始了张幼仪女士自己的生活了。这对一个远在他乡的还带着一个三岁儿子的张幼仪来说,着实艰难。但她还是选择了独立坚强,而没有回国投奔娘家人。

这时,她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考证、打拼,回国后她还成了东吴大学教育学和德国文学的教授,她通过不断努力、成长,已成为了新时代女性,再也不是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了。

后来,她又经过努力,通过自己在银行工作的哥哥,开始了在银行系统工作。她工作努力,能力过人,赢得很多人的尊重与肯定。后来她又驰骋在商场上,大胆果敢地涉足股票、证券交易,收获颇丰。

张幼仪能如此在失去爱情中,活得有声有色,其重要之处便在于她对自己的不放弃,坚持去提升自我。她的坚持与努力,加上聪慧过人,让她在离婚后依然光彩照人。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也正因为自身的出彩,张幼仪在晚年还遇到了一段感情。她与一位离异有子女的邻居苏纪之医生日久生情,在苏医生的求婚,张幼仪接受后,两人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这一次的爱情,是张幼仪自己的抉择,是同频的人之间的相遇,两人一直相依相伴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温馨时光。

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必须要门当户对,才能相匹配,有人认为必须拥有相似的学识,才有共同语言。而我认为,爱情来得时候,我们不要设防,门当户对也好,高攀低就也行。我们要去接纳彼此、去勇敢追求真爱,在美好甜蜜的时刻,好好享受,在苦涩的刹那,去反思去提升自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