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人生两大焦虑:没找到目标和找到了目标(一)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HelloEddd
god.jpg

玩游戏的时候不时有一种感觉:总有一个坑等着你;玩人生游戏的时候也差不多:总有一种焦虑等着你。

最近这一年多发现大家因为各种事情焦虑,不是像追不到妹纸,穷困潦倒或者高考考差了那种血淋淋的失败;也不是那种家庭巨大变故,或者身患绝症的那种无从讲起的悲凉底色;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在生活与梦想,个人与现实中挣扎的那种焦虑,这种焦虑是看上去挺好,实则每晚不忍睡去;是突然憋了好一段时间决心好好面对,却又抵不过过去的自己;是有时甚至可以一年两年饮鸩止渴,直到有一天被逼得无法不面对。

而每次聊了半天层层分析,焦虑的原因不外乎是没找到目标,或者找到了目标。

游戏很迷人,目标既定,规则明显,花时间研究分析一下,实在当不上王者也可以花钱请人练练;
网络小说很难戒,人物性格单纯,人设不会崩,金手指到处开,说好的杰克苏/玛丽苏就能YY1000章;
高三值得怀恋,以为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切都会好;搞懂一道题一个知识点,就很难再失分,逆袭并不难;

唯一不好的是,游戏和网络小说哪怕能抵个三天三夜,也得抬抬头吃饭;高三也只有,逝去永不再来的一年。
而我们面对的是赤裸裸的人生,是叔本华所写的那个,类似于在烈日下的操场上跑圈,只能偶尔碰到阴凉处可以小憩的人生;甚至在有些设置里,连阴凉处都没有见过。

首先是没找到目标。
在文艺复兴后的个人主义兴盛之前,甚至于在四五十年前的某朝,这问题估计不值得让人焦虑。要么是传统的生产和分配让普通人没资格焦虑这个问题;要么是什么主义什么设定让人自然而然遵循了一个目标。估计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争取自由民主的朋友们没有想到,有一天自由和选择会让人如此困扰,当我们的社会进化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接受教育到直面社会,拥有越来越多自由,越来越多选择之后,或许人们没有变得更加幸福,而让幸福更加两级分化了——有能力选择并fulfill的人感谢这个时代,喜欢简单遵循的人憎恨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选择让人迷茫,宁愿钻回一个什么主义什么设定里“逃避自由”。

个人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让惠及到普通人成为可能;个人主义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摇摇欲坠。大概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有人认为,从人类视角,自动放弃选择权利的《美丽新世界》,比被剥夺了选择权利的《1984》更加可怕;从个人视角?大概又得回到“快乐的猪和不快乐的人谁更幸福”的问题。

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因为“没找到目标”而焦虑的人,大抵身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中,既没有被命运制定一个无法逃脱的设定,也还没有或被动或主动的钻进某个主义之中,在时代的洪流里东飘西走,可能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也可能突然意兴阑珊;可能被裹挟到任何一个事件中当吃瓜群众,但其实公知们不用忧心其全情投入;你可以说这种状态是幸福的,属于“真正的自由”;也可以说这种状态是不幸的,人们因此焦虑阵痛。身处这个时代之前的人类多半会羡慕这种幸福的焦虑,身处这个时代之后的人类多半会可怜这种不幸的焦虑,而身处这个时代和状态的人别无选择。

虽然至少,在焦虑的同时,还可以游戏小说看剧谈恋爱旅行辞职美食八卦,甚至结婚养娃;即使这些都是饮鸩止渴,即使这些都没有终极解决问题。

很难指责说,这已是人生easy模式,还有什么好焦虑的;或者看看hard模式的人,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按照绝对的标准,的确可以区分出hard和easy;可惜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人生是主观的体验。因为胖或者瘦带来的烦恼是主观存在的,在不同模式面临的痛苦是活生生,无法去比较中产危机内心抑郁想自杀的痛苦,和身患绝症,久病床前无孝子想自杀的痛苦;也无法去比较可以用钱换来方便及闲暇的幸福,和相互卖掉珍贵的东西给彼此买礼物的幸福。诚然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无法否认人类在面对任何一种模式不得不直面的痛苦,和人性在面对任何一种模式的那种生命力和张力。

那怎么才能终极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像是在问,怎么才能吃一顿饭永远不饿,或者怎么才能让生活跟小说一样。
永远不可能吃一顿饭就不饿,生活永远不可能跟小说一样,除非有一天科技进步到可以发明一键“完美人生“的药丸,而你愿意吃下去。

或许有一个趋近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核心就是先理解这个事实,理解人生之不可得,理解”机会成本“,理解失去的另一面就是得到,理解会因为”没找到目标”而焦虑,但也不必因为一个命运设定而无奈,也不会因为掉入一个主义而不自主,理解追求幸福其实还有一个说法,叫“逃避痛苦”,怎么追求局部最优的幸福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怎么逃避局部最难捱的痛苦,反之亦然。

而当你理解了这个事实,活着就是最好的显示性选择和答案,在任何一种模式下,展示出哪怕一次生命力和人性光辉的个体,都值得被appreciate被歌颂;而人生这个游戏,大概是一次次用不同的困难,让人有机会接触到生命的真谛,大概只有从这个角度,对天才和普通人,对美颜和平凡人,都是公平的。

另外,分析一些具体的技术型操作方案。

一个来自和菜头:
“我的确在文章里说过“你觉得毫无意义和平淡无奇的生活,其实都有各自的用意”这样的话。
它的含义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它是说,没有什么比年轻时候更容易感受到生命中的空虚、无聊和乏味的了。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去问为什么生活你如此无聊生命你如此空虚,而是清楚地知道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一定有海量的空虚、无聊和乏味存在。这是个事实,不是个问题。接受它就好了,别老问“为什么”。

那么,在年轻时疯狂地折腾,想尽一切方法和这三样东西对抗。目的就在于及早确立自己的抵御虚无的方法,无论是阅读、社交、恋爱、健身、美食、旅游、看电影,还是做菜、写文章、演奏乐器、创造新东西。都是为了训练自己长时间把心念集中在一个点上,不至于神思外驰,心念如瀑。你总能找到一样或者几样东西,把你从空虚无聊的深渊里解救出来。

如果你刚好选择了创建性的抵御方式,而且经年累月地使用下来,那么你多半会取得某种技艺,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你获得了足够多的乐趣。这不是因为你勤奋,或者你坚持,而是你顺手,你熟练。别人看见你现在进攻得很凶,那不过是过去的岁月里你抵御得够久。

事情就是这样,一点都不复杂。”

虽然一个风险是,不理解“为什么”就接受不符合大家的接受逻辑;另一个风险是,可能经年累月使用的技艺,能让人谋生,却无法给人足够多的乐趣去抵御焦虑。

另一类广为流传的方式: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用文字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不断的问不断的回答,直到到一个临界点。(哭出来或者再也想不到答案)
或者另一个疑似的方式,搜一下人生关键词排序,大概会搜出来不同版本的人生关键词集合,从最重要的十个开始挑选,到五个,到三个。

但是其实这类方法的本质在于反思,即使有充足的经历,对自己足够的认识和坦诚(如果这些基础都没有,就更难得到答案),可以得到一个(暂时的)答案,要么因为基础不足,真实性值得怀疑;要么因为答案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支撑后续的生活。

还有一类正在兴起的方法:
参加禅修班,冥想班;
参加类似话题的训练营;
找一个教练进行至少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指导;
找心理咨询;
….

好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幸运,信息、知识和方法的爆炸,连古老的人生哲学问题,都放佛有了一种相对友好的路径去得到答案;当然如果你理解上面的逻辑,就会明白,这些“得到”的代价在于,他们可以给人一些答案,一些自我认知,但是恐怕无法如你期望,给人似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那种延续一生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看到有人写了一篇大彻大悟的文章,或者有人举起一个旗帜鲜明的宣扬,但是过个半年一年,要么还能看到一样的东西;要么被发现,他的生活跟他所言所想所求,相差甚远。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方法都没有用;事实上,大部分我都试过,也不同程度的推荐过给不同的朋友,甚至还收到了很不错的反馈——以至于有时候,懒得多分析的时候直接扔一个过去,大家都好。

只是有的时候,我忘记说,其实我真正用的办法是笨拙无比,耗时无比,也简单无比。
它的核心就是,一直保持对这个问题孜孜不倦的思考和追寻,甚至有时排到人生第一优先级。
哪怕接触到以上各种答案并且尝试之后;
哪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种经历),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我开悟这些方式一直被循环交错使用之后;
都一直保持对这个问题孜孜不倦的思考和追寻。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自我意志的生命,没有“省察的人生”,哪怕只有一天都是在为别人而活。

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理解的答案,更像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取决于这种焦虑对人的影响程度。人这种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生物,当被这个问题折磨得连小鲜肉和妹纸,甚至兴趣爱好都食之无味的时候,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寻找答案,直到心中被舒缓了一点点,这跟追小哥/妹纸的时候茶不思饭不想一个道理。

唯一可以回答的是:
的确是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对于焦虑的缓解力度,和对个体的力量,取决于个体的投入程度和原始的焦虑程度;这个答案可能适用于今年,可能适用于三年五年,也有可能成为个体人生长河的最强音;
这个答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自有其代价——在追寻这个答案过程中所付出和遭受的一切。

我不想过多描绘这个问题对个体多么重要——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绝对的发言权;也不能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多么有用——最多不过是缓解焦虑而已;更不能说有答案的人生多么美好——实际上还有下一种焦虑在等着。

只能说,如果你恰好也为这个问题焦虑,恰好能看到这里,You are not alone.(你并不孤单)。另外,如果你理解这种焦虑,并认同这是感受人生的重要基点的话,那么请珍惜这一生和这个时代——这可能是人类追求自由和选择的一个峰顶,你还可以争取做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如果你感受着这种焦虑,并且厌恶无比的话,那么恭喜,属于“逃避自由”的美丽新世界已然能得到端倪。


如果说“没找到目标”的焦虑,是一种对人性之光,对自由的反思和fulfill;那么“找到了目标”的焦虑,更多的是来源于对人性弱点的直面,对自我细枝末节的深入了解;
他们一样绵长,细微,一种焦虑代替了另一种焦虑充斥着日常生活,虽然很多人总以为后者会好受不少;当然,如果你理解了前面我所说的,就不会做这样的比较。
这个话题下次再写,遥祝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