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说课的“大”和“小”

2024-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马兰花开无媚坚强

    今天阅读毕飞宇所著《小说课》:

      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一文。

      这一讲共有26页,可是读起来一点不觉得长,跟随者毕教授的分析没有丝毫的停歇就读完了全文。为什么呢?因为讲解抓点具体,分析透彻深入,语言活泼生动,引证纵横张驰。读完确实让人心头一动。

      《促织》一文,高中老师都上过,我也不例外。我想,大多数老师的上法不外乎集中在这几个步骤:解决字音,熟读课文;翻译文章,熟知文意;概括情节,梳理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总结文章主旨,掌握写法特点。不同的老师都有不同的上法,但大多都是围绕这几个环节进行,不同可能就在以上环节的顺序不一样,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法不一样,讲解的侧重点不一样等。从上课效果来看就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怎能不相同。”

      这其实涉及到文本解读的能力。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是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或许我们上课时都会轻描淡写的划过,也可能根据这句话让学生分析文中主人公成名为何“忧闷欲死”的原因,总之是常规教法。但毕教授的分析令人叹服: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大明帝国的宫中喜欢斗蟋蟀,这是一个何其大的开头,何其大的背景啊;但如果仅仅这样说,针对一篇1700多字的小说,的确是“大了”,但一句“岁征民间”,一下子就从宫中拉到了村中,从天上拉到了人间,真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此物固非西产”,这句话说得好。此地没有蟋蟀,成名却要找蟋蟀交差,这是矛盾的,但正是因为矛盾才会造成悲剧,正因为悲剧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说:“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不生产,才无法交差;无法交差,才有了驼背巫的指点;终于找到交差的蟋蟀,却被儿子弄死了;因为害怕父母亲的责打,儿子投井而死;为了帮父亲交差,儿子又变成蟋蟀……此地不产蟋蟀,何其精妙啊!如果是现在,这都不是问题,不产橘子,我们可以天天吃橘子;没有海洋湖泊,但我们可以天天吃鱼。杨贵妃为了吃荔枝,就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场面。但在古代,为了一个蟋蟀交差,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怪不得柳宗元会在《捕蛇者说》一文中说“苛政猛于虎”。上层阶级的一点爱好落在老百姓身上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啊!

      但造成悲剧的原因还有:有华阴令欲媚上官。其实就是当地官员想要用蟋蟀“投宫中之所好,获升职之机会”。这又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毕教授借此分析了“奴性”和“奴役”之别,“奴性”是从一开始就主动地、自觉地、心甘情愿的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行为和习惯。“奴役”则是让你接受奴性。中国近代史就有许许多典型的充满奴性的事例。鲁迅批判地“国民性”就包含了对“奴性”的批判。因为有“尚促织之戏”的爱好,就有“欲媚”的争功,然后就有了“交蟋蟀”的赋役,当需求与现实的“不产促织”有了矛盾,悲剧自然无法避免的发生了。

      短短的开篇85个字,却饱含力量。这也就牵扯到如何读小说的问题,我们看看毕教授的总结:

      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视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