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学与传统文化

苏州锡剧,何日归来?

2018-07-21  本文已影响1066人  微蜜
苏州锡剧,何日归来?

      2002年,锡剧已经式微,可是依然很幸运那一年在苏州邂逅了江苏省第六届锡剧节,也是那一年在相城陆慕影剧院生平第一次观看了苏州锡剧团的演出—《钱笃召嫁女》,时至今日,剧情已然模糊,但是当初的那份对苏州锡剧热情追随的情感却未曾褪色。

      时光飞逝如奔兔,已过甲子的苏州锡剧,十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尴尬的角色,就像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左手拉着美好,右手握着无奈。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苏州锡剧人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前路茫茫,笑而不语的摇头中潜藏着多少的痛而不言。

      张美华是我认识的第一个锡剧演员,在剧场看过她唯一的一个戏却也是她在剧团的最后一个戏,不得不说这是一份深深的遗憾,而这份遗憾整整萦绕了十五个年头。此次得知她应邀参演,自是翘首以待。

      现代锡剧《爱在美好新生活》,用五个独立的小戏串联成了一台大戏,反应新农村建设中、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和转变。

      《一把铁塔》中,张美华,还是那个张美华,我似乎嗅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芬芳。虽然久别舞台,但是重返后透出的那份淡定、从容和自信依然那么大气优雅。老太的任性、回忆恋爱时透出的少女遮不住的娇羞、以及回想初为人母时的甜蜜和洋溢的母性光芒。内心的层次感极为丰富。再加上开腔便是糯糯雅雅的锡剧味道,恰似舞台绽放的水仙,香气四溢。张唐彬也已经不是那个苏剧《柳如是》中我一直感觉别扭的钱谦益,与老搭档十多年后的重逢碰撞,自是如鱼得水,珠联璧合。

    《婆媳之间》一场,唱是硬伤,雪梅自我醒悟时的一段唱,是音乐性抒情性极强的一段大陆调,原本可以带观众跟着她一起情绪起伏,但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极大地削弱了对观众的感染力。

    《雨夜》是一个模糊的剧情,是想表达男人的责任心?还是想表现夫妻的彼此信任是维持婚姻的秘诀?有点不清不楚。而演员对于起承转合的拿捏,缺少了层次,缺乏了为人物服务的内心空间,也就寡淡无味。杨旻华清脆亮丽的行腔如岁月逢花般的清新,曾经是我的念念不忘,可如今,她似乎刻意去模仿倪同芳的唱腔,却失去了天然去雕饰的自身的声腔本真,多少有点遗憾。

    《老有所乐》,老头老太的表演风格颇有滑稽戏的成分,老太见老头既亲切又陌生的那些动作肢体,有点夸张却也不突兀。最后老两口你一口我一口地啃着玉米多少有点让人心疼。这一场不妨挖掘一下,可以提升笑中带泪的效果。

    《农家军哥》是一个正能量的小戏,以锡剧的阳刚去表现军人的轩昂气质最适合不过了,但终究流于军人外在形象,而内心却不够立体丰满。为表现长途跋涉的艰辛,舞台背景特意安排了茫茫大雪中一群边走边舞的撑伞姑娘,事实上却没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台步美感全无,舞不成气候,感觉恰似多余。

      苏州锡剧,历经数十年的落寞和凄清,青春不返,光鲜不在,风韵不存,可是人生有多少个十年?纵然锡剧人依然深情依然热爱依然坚守,但若不耕耘,若不经营,若不施肥供养,便是荒芜杂草,凄凉一片。十多年,荒废了光阴,荒废了业务,荒废了人才培养,荒废了苏州锡剧。十年后的首创作品,今夜便是佐证:夹杂着苏州口音无锡口音的不规范念白,演员配置的捉襟见肘,资源外借拼凑的后继乏人,台步功架的规范渐弱,不由让人黯然神伤。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薛静珍老师给我回忆剧团的辉煌,即兴所唱《黄昏敲过》那段太平调时溢于言表的喜悦;想起张美华老师当年因为身体的原因,离开剧团时的伤感寂寞;想起王锦云老师银发满头依然坚持辅导锡剧票友的活跃身影;想起杨旻华老师身在锡剧,演着苏剧的尴尬无奈……

      今夜,帷幕起落间,我多么期待嫣然绽放的苏州锡剧!多么期盼落英缤纷的苏州锡剧!多么憧憬姹紫嫣红的苏州锡剧!可是现实的骨感终究成了奢望。苏州锡剧,她就像一位含着眼泪孤身前行的长姐,一袭瘦影,不离不弃,坚韧执着,风雨兼程。也许她坚信历经沧桑,才会有风淡云轻、走过山穷水尽,才会有柳暗花明、行到水穷处,才有坐看云起时。

      燃一盏袅袅的希冀,静默着一阙秋水望穿。愿她盛开着江南诗意般的气质,归来仍是青春的模样。

      苏州锡剧,何日归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