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煮蛋的人
当我正将鸡蛋磕向桌面时,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第一个煮鸡蛋的人是怎么发现这种方法的?”。问了问同桌吃饭的朋友,大家最多的回答就是——偶然的发现吧。我想了想,人类很多伟大的发现不都是偶然性的缘故吗?甚至郑也夫先生在他《文明是副产品》一书中经过探索研究发现,何止是一些伟大的发现,就连整个人类的文明都是人类在长期劳动探索活动中偶然的产物。
事物的发展,文明的产生并不是我们意志追求的结果,而是有着“它们”的内因机理。第一个煮蛋的人——看似一个再普通再无趣的事物深究起来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怀疑的,人类文字的产生不也才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万年的人类历史中,早期的人类祖先除了留给后人们一堆白骨之外,似乎能够让我们认识和研究的东西乏善可陈。何止这些,恐龙时代文明更是如此,按照幸存者理论观点来看,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所认识的这些,仅仅是历史滚滚硝烟中存留下来的,也许历史中真正有着决定性的事物早已从世上蒸发。从此推及开来,应该追寻第一个煮蛋的发现,人们总是能够归纳事物,而煮鸡蛋很有可能是从其他蛋的一种推理尝试,因此更普遍意义上的讲,我们应该找到第一个煮蛋的人,利用丰富的想象去追溯整个发现的过程,这对今天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我们要追求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先来看看煮蛋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火。掌握火的灵活使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在这个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的事情也许在万年前都是极其复杂,不过今天你问小孩子要怎么生火,其实他们若没有经过训练或者学习也是很难回答上来的。
第二必须要有器皿。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当做器皿盛水煮东西的,而且陶器的制作也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陶器的制作仍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天然就有的,也不简简单单是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产物。随着火的广泛使用之后,人们可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被火烧过之后的土地变的无比坚硬,从此想着能否用软的泥巴捏成某种形状,在火上烧烤之后就可以变成一个器物,今天的陶瓷工艺流程要远比当时那么复杂,但这些复杂的背后都是人们无数次尝试和推理之后的产物,而且远没有第一次发现它伟大的多。今天我坐在这里,思考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历史资料,仅凭一思想推理便能得到一个解释,原因何在?逻辑推理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全部吗?我始终坚持一点,在人类历史早期,很多发现都源于偶然,而且这些发现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跨领域革新。
第三必须要有烹煮的技巧。第一次尝试烹煮食物是偶然的发现,还是刻意的尝试?太过久远,我们都很难知道,可能这两个因素都有吧,或者还有其它原因,毕竟同样一种文明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有可能以各自不同的原因产出现发展,而烹煮的技术也就是第一次发现用器皿装上水和食物放在火上烧煮,虽然这比起今天的烹煮技术可能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最伟大的进步,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进步。
第四必须要有蛋。可能蛋的发现要更早一些,因为这不需要依赖于火、器皿、烹煮技术的产生。蛋的发现可能是一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是蛋如何能够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摸索。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一个人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一枚蛋,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东西和以往见到的石头有些差异。人们的视觉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全部的视觉信号最终会传递到人类心理活动中来,并作为一个心理活动的结果完成一次完整的认知过程,因此也可以说视觉活动就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之所以第一个人能够发现鸡蛋引起注意,从根本上讲源于鸡蛋的特殊形状和颜色触碰到了视觉的敏感点。当然,也有可能是某个正在进行狩猎的人凑巧碰到了,目睹了动物下蛋的整个过程,从而引起了他对蛋的注意力。无论如何,总之一点: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五必须要有对蛋的“琢磨”。求知的欲望是人们认识的内在动力,而事物的差异性是世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两点在人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差异性的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对差异的求知的欲望便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整个过程。就从动物本身来说,差异的存在增加了动物活动本身运行机制的不确定性,这对于人类也适用。回到鸡蛋这个话题,面对这个蛋这个人会做什么?它会尝试一切办法,就像刚生下来婴儿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一样,见到什么东西就用嘴咬一下尝一口,或者扔到地上摔一摔看看有什么反应,又或者放到火上烧一烧,总之他会尝试一切他可以想到的方法,经过一次次尝试,他对蛋的认识一次次的提高,而尝试和认识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强化他的尝试和认识的方法和能力,和今天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的思路大致一样,整个活动形成一个闭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生蛋的口味很糟糕,但是对于那时候的人类来说却是美味,营养价值非常高。在反复的琢磨过程中,蛋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食物。
煮蛋的各种条件满足之后,煮蛋的技巧才会逐步地产生,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一个人的发现之后逐步推广的结果,还是各地区人类同时发现?究竟是偶然的发现还是刻意的追求?我们没有史料可供参考,古人也没有告诉后人,总之有一点那就是煮蛋技术的出现是需要一定条件,是大量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金一南曾在《大国有格局,中国有态度》中这本书序言中说到:量变积淀历史,质变分割历史。煮蛋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无时不刻地喊着要创新要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五年过去了,到底创新了哪些东西?创新的市场如何?对社会带来了多大变革。当然,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要远比几十万年前人类所面对的复杂的多。那种单调的体力劳动活儿由于机器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快速消失,国家花大气力推动国内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制造业全面升级,建成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人民日常生活、福利政策都会得到质的提高,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失业之后的生活危机。但是,人的幸福感会提高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因为我在身边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宁可工资低一些,也要追求个人生活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日本的福利社会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是三浦展先生在他《下流社会》一书中深刻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外人看来高福利的日本社会似乎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反倒让一些年轻人产生负面情绪,甘愿沦为“下流社会”。他们的年轻人到底在追求什么呢?虽然说每个民族的具体发展都具有他们各自的特色,但是社会发展也存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共同之处。那么看看我们自己,快速发展了三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人类换代更迭的速度是生物体本身决定的,我想我爷爷那辈的人感受到了这期间的种种变化,从旧社会的动乱到如今国家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我想他内心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要远比我深刻的多得多,这也是我为什么动笔写家史的一个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