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旅行·在路上

夏行藏记之二:行走拉萨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24人  徽山人

  12日早餐时,窗外下着雨,雨丝透明地垂落。向老何学习单反拍摄技巧,听到昨晚团队里一位小女孩的父亲因为“高反”到医院去吊了水。“他的身体那么壮实,怎么会……?”我问。卞老师说:“身体越好,需氧量越多,就越容易高反。”听到这解释,夫人冲我笑了,“你这身体,应该没问题。”我苦笑。后脑勺又开始胀痛了。回到房间,和衣倒在床上。休息,等导游通知。

10点,集合的电话铃声响起。多吉安排我们今天转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行程都在城里,主要是考虑大家都很累,让身体先适应,为以后的旅行作准备。跟随队伍出宾馆,左转,在北京东路走了一阵,再左转拐上一条小街,往大昭寺走去。昨夜没有休息好,这一路头很痛,腿发飘。但看到那些面容疲惫的背包客,那些端着相机四处拍摄的游客,还有来来往往穿着藏式服装的藏民,以及街头岗亭里荷枪实弹站岗的武警战士,这陌生而新奇的一切,让我忘记了头痛。

到八廓街,老天帮忙,雨停了。街两旁建筑不高,多为两三层,墙体呈白色,看起来相当稳重和厚实。窗框黑色,感觉上像涂了黑漆。每个窗户的顶部,都横悬帘布,像是老者的白眉。屋顶的高处,五彩的经幡插着,直指天空。

跟着流动的人群行走,看到前方有根高高的柱子立着,缠裹彩色布条。那就是大昭寺前广场了。寺门前人山人海,一部分是参拜的信众,一部分是各地的游客。跟着多吉,边看,边听讲解,不断丰富着对这座寺庙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大昭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寺庙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用以供奉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建寺时因以山羊驮土,最初又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作为大昭寺的标识,寺庙门顶有两只金色山羊面对法轮的的雕塑。

寺前的巨大香炉,白色的香烟袅袅升起。雨后的空气里,有一些佛经在念响,有许多经筒在转动。每个人此刻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磕长头的虔诚地合掌、伏地、站起,再合掌、伏地、站起,不停歇地重复。看风景的把目光慢慢地在白墙、黑窗、金顶来回巡游移动,张张沉默的表情之下,掩藏着颗颗欢喜的心。照相的四处寻找最佳的取景位置,举起单反或者卡片机,快速摁快门,发出“喀喀喀”的声响。

跟着多吉细细听讲解,行走在曲折幽深的殿宇内,呼吸浓浓佛香的气息。上到大昭寺三层平台,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放晴,兰天白云朵朵,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高反”引起的头痛大大减轻。大家都很兴奋。远处红山之上,高高端踞着布达拉宫的身影。

从大昭寺出来,沿着八廓街顺时针行走,融入到流动的人群中,感觉自己真的如水珠一滴、微沙一粒。八廓街最初是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而踏出的环寺的一条小径。随着大昭寺宗教地位加深,逐渐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据说,沿大昭寺大殿一周为“小转”,沿八角街一圈为“中转”,沿林廓路一绕为“大转”。

夫人举摄像机在四处寻景拍摄,突然向我走过来,紧张地说:“我刚才拍那些军人,被发现了。他们过来了。”我回头看,果然一队执勤的武警走了过来,领队的年轻军官严肃地说:“不好拍,删掉。”我对他说:“没有专门拍你们,就是镜头横扫了一下。”我还对他说:“我曾经也当过兵,知道越到节日,你们越辛苦。”听到我也曾经是兵,他脸色缓和下来,再三叮嘱:“其他可以拍,别再拍我们。”

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卖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等宗教用品的,有卖氆氇、皮囊、马具、鼻烟壶、藏刀等生活日用品的,还有卖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的。街旁人家的窗户上都摆着色彩鲜艳的盆花。八廓街上的小孩子是幸福的,他们踩着小滑板在人群中动作熟练地穿梭,清脆的声音增添了这里的热闹。撒欢的小狗也在移动的人腿“森林”中奔跑,轻巧自如,仿佛这里是自己的家。

夫人一直嘟囔去找著名的“玛吉阿米”。“我们去那喝酒”,她怂恿道。那是座三层的黄色建筑,不起眼不张扬地伫立在八廓街街角。但团队是“集体行动”,我们只好先熟悉了地形,拍了照后,匆匆离开。

围着八廓街兜转的时候,团队渐渐散开。一圈下来,到大昭寺广场碰头。白云散去,阳光直直照在皮肤上,火辣辣地疼。大家都把遮阳帽、遮阳镜戴了起来。女同志一个劲地往脸上、手上涂抹防晒霜。陈萍夫妻俩戴的帽子有长长的耳朵,垂下来,像日本兵似的,看得大家直乐。一个走累的老师刚蹲下来,想休息一下,边上突然冒出个保安,大声喊:“站起来,站起来,这里不好蹲的。”我们都奇怪,问:“为什么?”他解释:“你一蹲下来,就像是静坐了。”原来如此。周围建筑屋顶,一些制高点有观察哨,武警在执勤。

午餐是步行到一家部队大院餐厅吃的。好坏不论,就为填饱肚子。下午,晴空万里,朝圣布达拉宫。14点,大巴到布达拉宫东南角的边门停。尽管是侧面,但抬头还是震撼于它的雄姿。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主楼高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最初由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收藏了无数的珍宝,是藏族艺术的殿堂。

在边门口,大家以刻着藏文、汉文的“布达拉宫”巨石为背景,拍雷同的“到此一游”照。之后在导游引导下,进去参观。布达拉宫的安检非常严格,装有类似机场安检的先进设备,打火机之类的东西都不让带入。

入院以后,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的布达拉宫就高耸面前。游客多,得分批参观。找角度把完整的布达拉宫作为背景,拍好照后,先在院子里闲逛。花园开满黄红相间的花朵,色彩鲜艳,看得人满心欢喜。突然,一阵嘹亮的歌声传来,寻声走去,原来是些工人站立墙头,边用木棒敲打墙檐,边和着劳动的节奏唱歌。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布达拉宫是木石结构,要经常要进行维护。工人们在辛勤劳作,落在我们眼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院的东面是布达拉宫博物馆,里面展览着历朝历代跟布达拉宫和西藏历史有关的珍贵文物。在去博物馆参观的途中,夫人看到一幢两层的屋子旁有一个小门,对我说:“你不去那拍张照?”我一听就笑了,说:“好。就当它是仓央嘉措去与情人约会,偷偷离开布达拉宫时走的小门。”

博物馆里的文物琳琅满目,样样承载着西藏厚重的历史。从博物馆出来,第二道门往上的巨大白色部分叫“雪域”或“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法院、印经院和藏军司令部等,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参观了两个地方,一是收集税赋之地,另一是监狱。阴森恐怖的监狱居然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雪”。内部陈设的各种刑具,以及囚人在狱中服刑的样子,令人不寒而栗。

离开“雪”监狱,看到路边有朵白瓣粉蕊的花,孤零零的,开得很艳丽。镜头对准它的时候,觉得形状有些怪,便用手摸了摸。哈哈,不摸不知道,一摸我大笑。原来,它是塑料的!

沿着山前巨大的白色“之”字形阶梯向上攀爬,就到了白宫入口。白宫是达赖喇嘛施政传教的场所。白宫往上,是红宫,由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一堵白色高耸的晒佛台,是佛教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的。夫人突然指着墙上的那些红色的建筑材料问我,“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摇头。她笑着说:“白马草。多吉说的。你说奇怪不,白马草竟然是红色的。”

从布达拉宫俯瞰拉萨城,看近旁的药王山,看远处群山之下的黄色寺庙,更加感受到了布达拉宫的壮观雄伟。拉萨城区很少有高层建筑,据说是为了衬出布达拉宫在藏民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的地位。下面布达拉宫广场上拉着巨大的横幅,分别用藏文和汉语写着“感谢全国人民”,在为即将到来的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做准备。

抬望天,头顶上方展开了一块蓝色的绒布,又像是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洁白的云朵在静静地漂浮。突然想起萨顶顶唱的那首《万物生》中的两句歌词,“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以前怎么想也不理解意思。现在看这天、这云,刹那间全明白了。那不就说鱼状的白云在天上飘,蓝色的天空像流淌的河吗?静静的蓝天白云之下,寂寞的山鹰在飞翔。

有关布达拉宫的历史和风云,资料上已经了解很多,但真正置身此地,心里还是激动万分。分批等候进红宫的时候,坐在高原的强烈的阳光下,给远在北京、上海的朋友发短信,写下这些文字。

“高大雄伟的布达拉宫,就耸立在我身后的红山之上。面对这座城包山的巨大建筑,我一边拾级而上,一边静默无语。别问我想什么,那天,那云,那山,那拂面而来的风,它们都己经知道。”

休息时,多吉神秘地问我们:“你们知道布达拉宫最不值钱的是什么?”我们都摇头。他说:“最不值钱的是黄金。”在红宫内部,那些历代达赖喇嘛的尊严塑像,都饰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回看西藏的历史,心想,西藏解放幸好是采用和平的方式。如果战争,这么多文物和宝贝,不知有多少要毁于战火。

 从红宫出来,是后山下山的石阶路。墙体高高耸立,阳光照射下白得耀眼。多吉说,墙面为什么这么白,是因为每年都会从上边往下倒牛奶。听起来很神奇,但看他的表情,觉得是在编故事。到山脚,看到长长的金色的转经筒。去体验一把吧。大家都像虔诚的信徒一样,摆出了转经的姿势。当然,我们的姿势,是为了照相。而信徒的姿势,是信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