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差异造成的思想差异
2、体感差异造成思想差异
在特定的人群之间,体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儿童、中年人、老人,由于身体状况的差异,他们之间的体感差异是明显的。跌倒这一情况对儿童可能会造成巨大痛楚,但无关大碍;中年人跌倒一般不痛不痒;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跌倒轻的伤筋动骨,重的就关乎性命了。再比如男人、女人,因为天生的生理差异,也存在巨大的体感差异。一般而言,同龄的男性比女性有更发的肌肉。因而,男人往往比女人能承受更大的负重,拥有更好的爆发力。这一点在世界各种各样的运动会赛事记录中就得以体现:男人的记录女人更好。这无关乎性别歧视,只是大自然给了我们不同的天赋。
不仅仅是男女老少,由于各种不同的习俗、工作、体质、环境等造成的体感差异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之间。虽然无论如何,我们人类的体感都不会差异到完全相反的地步。比如:因纽特人比一般人种更耐低温,但不大可能他们在北极感觉热而在迟到感觉冷。任何人都不会有那样的感觉。谢天谢地,我们人类永远存在着相同的基本体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以后会论述。但体感的差异在现实中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思想差异。
曾经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不觉得有多么出众。然而当我经历了足够的生活,理解聋盲对于人类而言的真正含义时,文章带给我的是强大的震撼。一个聋盲人要获取与我们正常人相同的对于这个世界的体感需要付出多少的艰辛与努力,而且她要多么聪明才能得偿所愿啊!对于身体残疾的人们而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体感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一般人所谓的容易,对残疾人而言就意味着艰难。一般人能轻而易举辨别方位、事物、光线、色彩等,对盲人而言这些事情真的很难做到,甚至永远也做不到。因为他们无法获得那些体感。所以他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怎么能和我们一样,盲人不能理解色彩,聋人无法体会音乐,双腿残疾者无法奔跑,哑巴无法说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却是残障人士永远无法跨越的沟壑。如果我们能进入盲人的思想世界,那里将永远没有光明和色彩。如果我们能进入聋人的思想世界,那里永远都是一片沉寂。这些思想差异并不是由他们自主决定的,而是无法改变的体感差异造成的。
即使同样都是正常人,许多习惯性的差异也会造成思想的巨大差异。我曾在贵阳上大学,贵州的饮食与湖南还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喜欢在菜里加鱼腥草,而我对鱼腥草则是避之不及。于是,那些在贵州同学看来美味无比的食物却是让我感觉是难以下咽的痛苦。同样,有些同学并不适应贵州的山路,一起出游总是落在最后面。当地同学就会觉得那些同学太柔弱、太娇气。事实上,相信任何刚去贵州的外地人走起山路来都是万分辛苦的。就一样食物,本地人觉得好吃、是美食;外地人觉得难吃、很差。同一段山路,本地人觉得轻松;外地人觉得千辛万苦。这些存在巨大差异的判断与认识都没有错,是不同的体感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这些差异能够被消除,但显然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甚至我们可能并没有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必要,只要学会包容就好了。
小的时候,我们吃雪糕很甜,麻辣串很香,提一桶水很辛苦,骑不上单车······现在我们提两桶水不喘气,不再喜欢吃街边摊,开车很溜······将来,我们会有一天老得步履蹒跚,行动困难······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体感都在不断地变化,就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体感的巨大差异。因而已能够理解因不同体感造成的思想差异。撇开人可能会撒谎的情况,有些时候我们看同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判断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谁能保证世界上拥有完全相同体感的两个人呢?我们每个人都度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哪一个又不是摸象的盲人呢?毕竟我们拥有的致自己的体感,而不是全人类的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