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95)
《四圣心源》精要(95)
黄岐之
“霍乱根原”
[摘录1]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意义] 霍乱(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人体,产生肠毒素而引起发病。)是饮食寒冷而感风寒。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不同时发作)也。一(如果)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宿食发酵阻滞),中气盛满莫(不)容,于是吐泄并作(发)。
[感悟] 霍乱是饮食寒冷(感染)而感风寒。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同时发作。如果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食发酵阻滞,中气盛满不容,于是吐泄并发。
[摘录2]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意义]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胆气不降)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肝气下降,木克土)也。盖(因为)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肝为升,胆为降),木气郁迫,而克中宫(脾胃),刑(伤害)以胆木则胃逆(胆不降而胃逆),贼(伤害)以肝木则脾陷(肝克脾)也。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
[感悟] 患霍乱之病出现呕吐,是胃气之上逆,出现下泄,是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气不降,脾土之陷者,肝气下降(木克土)。因为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肝为升,胆为降),木气郁迫,而克中宫(脾胃),胆木伤胃而胃逆(胆不降而胃送),肝木伤害脾而脾陷(肝克脾)。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
[摘录3]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愈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意义]吐泄无余(没有残留),寒瘀尽去(散尽),土气渐回,阳和徐布(阳气缓慢回散),中气发扬(发展),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黄)桂(枝)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理中汤、四逆汤之方)。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缓和),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愈死(难受),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下行),立刻轻安(病情转轻)。病在火令(病表现在热),全属寒因(其因在寒),是(故)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汤证)、四逆(汤证)。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领会理中汤、四逆汤方,定能祛病又合理)。倘泥(拘泥)时令而用清凉(之法),是粗工之下者(庸医)也。
[感悟] 吐泄至残留全无,寒瘀散尽,土气渐回,阳气缓慢回散,中气发展,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黄)桂(枝)发之,而温以理中汤、四逆汤之方。表寒既退,而脏腑缓和,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难受,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下行,病情转轻。病表现在热,其原因在寒,故以仲景立法,以理中汤证、四逆汤证主之。领会理中汤、四逆汤方,定能祛病又合理。拘泥时令而用清凉之法,庸医之为。
[摘录4与(注释)]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