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史海】朱熹和陆九渊“大极之辩”大战三个回合
陆九闲正式插手“大极之辩”是淳照十五年二月,接元晦答书,略云:
“所谕与令兄书,辞费而理不明。今亦不记当时作何语,恐或实有此病。承许条析见教,何幸如之?虚心以俟,幸因早便见示。如有未安,却得细论,未可便以居士兄遽断来章也。”(《陆集》500页转载)
这就是说陆子静尾其兄说参加论战,双方颜有礼貌,一个下了“战书”,一个发了“应战书”,彬彬如也,侃侃如也。
当时有两个小插曲。
陆门弟子罗春伯(又名:罗点),崇仁人,淳熙三年进士。他听说杜要与晦翁辩论太极间题,甚感不安。借口说朱熹、林栗之辩皆是自家屋里人,自相矛盾”。言下之意,即劝先生不要参予“辩论”。陆九渊回信道:
“字宙无际,天地开辟,本只一家。往圣之生,地之相去千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岁,得去行乎中国,若合符节,盖一家也。来书乃谓自家屋里人’,不亦陋乎?来书言朱、林之事,谓‘自家屋里人,自相矛盾',不知孰为他家?古人但问是非邪正,不问自家他家。”(《陆集)177-178页)
严厉地批判了“自家他家”之陋说,以“合符节”为准,即“认理不认人,分个是非邪正”之意。
当时,又有个朱门弟子程端蒙(籍贯不详)竟冒失地写信给陆先生,无礼地责备他不该参加“无极之辩”,陆九渊一怒之下将程信烧了。
但是,朱熹对陆九韶的意见压根儿不听,而且将他整理的(太极图说)和(西铭解义)两书正式推出,并后记说明“未可轻议”。在此种“威说已定,固守权威”的情况下,陆九渊之参战其结果是徒劳的。自薄的朱子口头虽说“虚心以侯”,实则难接受任何意见。陆子却下了餐大决心,非辩个水落石出不可。“象山(指陆九渊)则以为道一如不可不明于天下后世,故代为梭山辩之。”(宋元学案·象山学案)
三个回合中,朱陆双方主要论点如下:
陆九渊第一书:(原文见(陆集)21一25页)
(1)惟理是视。“古之圣贤,惟理是视。尧舜之圣,而询于刍莞;曾子之易簧,盖得于执烛之童子。蒙九二日:“纳妇吉',苟当于理,虽妇人孺子之言所不弃也。孟子日:‘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金妇策面已矣。或乖理致,且出古书,不放尽信也:智者干电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人言兰可忽哉。这段话说得委航但挈领,说明以“理”为标准,不能以“书”为标准。尧帝舜帝所以伟大因为他们经常询问制草砍柴的牧童椎夫:曾参临死时换掉季大夫属的床席,是得之于举烛童子的提醒;(易》经(蒙)卦说:“妇女也能丈夫成德、大吉。可见妇女儿童说的话,凡是合理的都可以采纳,不可遗弃。孟轲在(尽心章句下)中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比如(书)经中(武成》一篇,我就怀疑有假。周武王那么仁义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的昏君,怎么会血流得那么多把捣米用的长木杵都漂流起来呢?因此我只取其中两三片竹简所记的事而已。”由此说明凡是乖背事理的,即使出于古书所载,也不可尽信。智者虽说聪明,一千件事总有一失;愚者虽然不聪明,一千件事总有一得。请您思索:别人的意见是不可以不考虑的。
(2)太极者,实有是理。在这里,陆九渊强调梭山说周敦颐的《通书》不提“无极”,完全证明《太极图说》是他的少作或自己改变了旧说。接着,反驳朱熹“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陆九渊认为:“太极”上面不能加“无极”。太极是实有的,是古代圣人发明之。它是万化之根,本来就如此。足不足,能不能,不由哪个人说了算。就说书证吧?《周易)大传说:“易有太极。”并没有说“无极”,从来也设听人说“太极”不是形而上的宇宙本原,而是同于一物。对于“太极,古代圣人说“有”,今天突然说“无”,为什么呢?这不是要引起混乱吗?尚书:洪范)说皇极,列在九畴之中,也没有“无极"这个概念从来也没有谁把“太极”当做形而下的“物”。“太极”固然还在字声中仍是万化根本。你朱落硬说”太极”上面还有个无极,反而使人烟涂了,说来又说去,老兄才是轻于立论,徒为多说(比入字是去讥诮陆九韶的,九渊代乃兄送还)。
(3)无极不是无形。朱熹第二封给陆九韶信中说:“无板即是无太极即是有理。周先生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以明之。”"陆九渊尖锐地指出,“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这两句体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极字,中是中”的意思:不能训“形,以。摄你的湿组无被就是无中这怎么行呢《喝用酒上者调之道又说用:阳之阳道一阴-用是盘何况在阴阳之前的大极吧?只要稍识文义的人筑会怪清。还会赛到如此程度反认“大极是形而下呢?因此,周较原老先生钛极头上加个无极”,实在是多余的:你朱熹认为“无极”字是形容词,也是说不通的。
(4)“无极”是希夷之学。“太极”是万物本原,陆子无有异议。但大极图”是从道士手里得到的。据说周敦颐得于穆伯长,伯长得于陈转(道士陈希长)。“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可见它是道教文化中的概念。老氏之学怎么能用在儒学的“本原论”呢?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朱熹第-书:(原文见《陆集》附录二551一554页)
朱熹是赴行都临安投匦(uǐ)奏事途中,五月滞留在信州玉山县时收到陆子静的信的。他在临安回信,坚持太极上面加无极是周敦项的创造,提出七点理由反驳:
(1)太极训“极”不能训“中”。朱熹给“太极”这个重要的哲学本原论概念下了个定义:“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极,如北极之极,屋极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不能训为“中”,要训为“极”。极者至极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则其四方八面合凑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从此推出四方八面,都无向背,一切停匀,故谓之极耳。”
(2)《通书》为何不说“无极而”三字?朱熹代周敦顾说明,通多理性命南》首二句说理次三句说”性次八句设金,因此其中设有“无极”这个概念,也没有“无极无”三字。
(3)“无极”是周子得到秘传而灼见道体的。朱熹一口咬定周敦颐是得到秘传,“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囧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一然见得太极之妙,不届有无,不落方休。他赞杨周致颐此老真难子圣以来不传之秘。”
(4)“太极”通贯全体论。 朱熹强调一阴一阳虽是形器,但因“太极“的作用,就成了形而上的“道体”或干脆叫“道”。他又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会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平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说了这段话后,他又尖锐地批判二陆:你们如此地诋毁“无极”,莫非认为太极是有形状,有方所?或者认为“阴阳”是形上,昧于“道器之分”;或者说阴阳”之上,太极是另外孤立的一“物”吗?
(5)无极、太极是一个概念,不能加损。朱熹重申他的观点:“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是正确的;但承认“不足、不能”论是他本周子意而推论的。他的意思是说:“无极而太极”是一个不是两个。无极不是名词,在这里“无极而”作形容词用。至于“无极”能不能作“无形”解,他就避而不谈了。
(6)对“有、无”二字不能俗解。朱熹在玉山接陆子信后,又遇兵部侍郎林栗。林栗也是这样问:易经上说有太极,你为何说无?朱嘉觉得“俗儒”好笑:“有、无”二字不能从字面上机械地理解。“太极”是宇宙中万化之根本,至高无上,渺而不见,既无形无位,又不是空灭。实际上同时讽刺陆九渊是“俗儒”。
(7)老氏的“无极”与周子的“无极”不同。朱熹认定:老子“复归于无极”,无极是“无穷”之义,就像庄子说的“人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这个“无极"”和周子的“无极”含义不同,因此(太极图说下是老氏之学。但,周子的“无极”到底是什么概念呢?朱熹没有再坚持解作“无形”,也没说另外答案。
朱熹坚持,(1)(太极图说)是周子得秘传,而且是他不要师傅,自已悟出来的图形,是伟大的明道之作,(2)“无极而大极”五字是绝对正确的(3)“无极”不是道家学说;(4)准要指谪“无极而”三字,谁就是“俗儒”甚至“不通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