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费者心目中的好产品和我们想象有冲突
同样价格是一百元的一瓶酒,如果从我们作为运营商,卖酒角度来说,为了让消费者满意,自然是巴不得把99元都花费在购买更好酒体上面,毕竟消费者买酒谁会愿意把钱花在包装上呢!不是为了购买更好的酒,有更好的体验,也只有这样人家才会再次购买嘛!
可事实上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当我们以这样思维去设计生产白酒时,就已经走歪了路,注定了会悲催。如果没有搞清楚消费者在想什么,就算多用心,付出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就像男女恋爱一样,一见钟情然后才有慢慢了解,相互融合,而不是因为你很好,你只要慢慢了解,就会爱上我的!这样情况也不是说就不存在,相对来说前者更多。
从消费者买酒来说,第一眼看见的是包装以及上面的文字等符号信息,这决定他是会购买,如果觉得正好是想要的,他必然就会购买尝试。购买后一尝试品质还非常棒,比自己想象还要好,超出了自己预料之外,哪不用怀疑,肯定还会重复购买。
从消费者角度,首先考虑和最核心的品质压根就没啥关系,而从我们生产者角度想着的是消费者买的是酒,包装再便宜又有什么用,还不如把酒体搞得更好呢!
角度不一样,所见所思也不相同,结果必然也不同,想要打造一款好产品,就需要付出很多。虽然从本能上来说,我们觉得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只要付出得更多了,收获也就多,问题是这有一个前提,就像走路去哪里一样,方向得正常,如果方向都没对,就算努力付出得多也于事无补,更甚至副作用更大。
我们想要打造出一款符合消费者预期的好产品,必须得明白是消费者认为“好”的产品,而不是生产环节认为好就能行。这样前提下再去努力才会有价值,才有可能达到自己预期,如果不明白这点,就算你把品质做得再高,把生产流程优化得更好,依然无法让消费者兴奋,形成不了让消费者有机会去感受从生产者角度认为的真正的好。
必须得让消费者有机会一旦看见,就认为这个漂亮,看着很符合自己品味嘛!然后才理所当然、一以贯之不但高高兴兴买单,还能给周边说这酒真好,问题在于同样一瓶酒,价格是一百元,如果在酒体花的成本太高,必然就会在包装上花费少,反之亦然。
所以,就需要转换思维,就像我们在思考分析邓宗酒生产设计时,第一,如何能够让品质一样很棒,成本又能比原来低;第二,在包装上,如何才能找到消费者的兴奋点,通过包装风格,通过文化介绍,通过广告传播,通过不断刺激,进而能让他们兴奋起来。
消费者需求才是真正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辛苦压根就不叫辛苦,只有能让他们不但需求得到满足,甚至还能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有意义。当然,这一切也不是永远就不变的,起码从表现形式说是如此。
有些东西很容易意会,言传就难了,不管有多努力,得有个前提,就是谁买单,他们会怎么考虑,把他们符合想放在第一位。也不是说消费者就就绝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也需要不管是心理暗示,还是通过体验,通过观察思考感觉这符合自己想要什么,必须得给他们有联想的空间,设法触动他们产生想象的开关,使得能够潜意识的以为这正是自己所需。
既然是自己所需,主动与被动不断讲道理,使劲给人灌输,让人被动式接受,哪根本就是两回事,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真实的需求。如果只是以生产者角度去思考,不管把品质搞得有多完美,你以为自己很努力了吗?事实上却不是这么回事,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只有转换思维,能够换个视角来观察、来分析,才有可能找到作为消费者他们欲望所在,切实能够感知自己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精神上的刺激,也只有能够关联到精神层面,才有动力做出选择,感知物质上的满足。
虽然这样描述好像比较空洞,但从事实上说就是这样,从目标消费群体来说,对于一个好产品就该是这样,先是由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然后大脑产生联想,并且产生这是一个符合自己所需产品想象。而不是反过来,以这样思维,无异于缘木求鱼,两者存在冲突那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