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教学的不同
今天和一个同事聊天,她问我:你化学教了三年了,你的课已经都熟悉了,是不是就不用备课了?我说,不是的,其实,今年比以往花费的备课的时间都长。
准备一节课,思来想去琢磨了很久,改来改去,因为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前备好的现成的课真的用不上,也都不能用。若是非要说之前的教学留下的是今天的我是能用上的?只是对知识比较熟,对学生认知与心态有一些了解,基于经验知道学生的难点在哪。
关于备课
之前,我备课的方法是:读教材,划重点,然后,设计一下如何将课本中内容呈现出来,就上台了。只有设计,没有教案,就算是有,那也是为了应付检查抄写的,教案与讲课不一样,抄写的时候还很不情愿,觉得在浪费生命,但也不得不抄了。
今年,打算做出自己的东西。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教学自己都不太看得上。
没想法,不会讲,就是一位教师成长的瓶颈。
别人的电子教案没有办法拿来即用,网上的教案即便拿来也用不了,修改别人内容,再次利用,很容易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刻意利用,教案和PPT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好,就是上课的时候用起来像是在念课文、走程序,像是在生搬硬套,自我感觉不好。能拿来别人的教案,可是拿不来别人的思路。所以,要想成长,必须经历一次自己劳心劳力写教案的过程,自己设计ppt的过程。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繁琐、耗时间。构思、设计出方案,做PPT,写出教案,后续还要设计如何评价,每一个过程都不易。就做PPT而言,找出需要素材,需要把qlv格式转换成MP4,我都折腾了两个小时,还没有成功。
关于讲课
第一次做出改变,第一次做出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以前自己的课是在解读教材,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板一眼地,按部就班地讲。就知识层面而言,老师要给学生的知识是仅靠读课本读不出来的,不是表层,而是透过知识刷新学生知识之外的认识。讲公开课的时候,会很认真的设计,但是重点也是放在如何把课本上的内容如何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本身对教材的理解没有深度,我若是这样下去,那么即便是几年之后,我教学的高度也是近在咫尺。
比如,以前讲《空气的组成》,我的思路是找一首有关空气的谜语引入,然后做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介绍空气中其他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学生要掌握的就是这一章要涉及到的内容。直到今年在备课不知如何开始焦头烂额的时候,找到一篇救命的案例,《我为易拉罐代言》,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在学生学会金属的性质,掌握本章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待、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在重塑,做到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目标,这是之前的我不曾看到的高度,在自己照此模仿去审视自己教材、从单元入手,大处着眼,整体规划,去设计、去行动,而不是像以前太注重细节,太零碎。在举步维艰地行动着。
以前自己教学,更倾向于直白地告诉学生重点是什么、考点是什么,然后划重点,开始做题。总是觉得没什么可讲的,划一划重点,学生自己都能理解,自然而然能学会,其实,这是逃脱责任的一种方式。
在训练中提成绩,想着做第一遍学生不会,第二遍、第三遍应该就学会了。自己讲不明白,都是通过做题进行完善,需要大量的练习,遇见不同的题型。
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与学生都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样的枯燥学习多半学生是会放弃的。
这样的知识,太零散,不系统,大脑中的散点不易被提取。
现在更倾向于讨论,拓展,观察,分析,自主得出结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考的是什么?是不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位教师成长路上的心得,呕心力作,真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