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39——《猫》的教学思路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风动云飘

        2011年,我刚调入初中不久,适逢送教下乡活动,从我老家凤翔来了一位老师执教郑振铎的《猫》一文,当时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她的授课中有一个环节给三只小猫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学生起的名有:雪儿、小白、小黄、小懒等,当时课堂气氛挺热烈的。关于那一课,脑海当中留下的记忆,仅此而已。

        后来自己第一次上这课的时候,也借鉴了这位老师给小猫起名的方法,以期从整体上对小猫的特点有一个把握。

        这周又一次学习这一课,脑海中再次浮现了给三只小猫起名的做法,但很快又否定了,因为我觉得这样做会让学生忽略文章内容。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和办公室老师讨论之后,决定从“这是怎样的猫?”入手解读课文。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一的提示,很快就能在文章当中找到关于三只猫的信息。作者重点写了哪只猫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标示段落之间层次的句子,根据那四个句子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从文字篇幅的多少就可以看得出来文章的详略,第三只猫写得是最详细的。

        第二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只猫的时候,抓住几个重点段落来切入。

        品读15自然段。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这一段中几个“不"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一家人对这只小猫极度的不喜欢,即便它并没做错什么事。这为后来作者一家主观臆断是第三只小猫吃了芙蓉鸟埋下了伏笔。

        品读30自然段。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这一段只有两句话,却连用了七个“我"字,强烈地表达了我伤害弱小的极度自责和极度愧疚之情。

        品读32自然段。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这一段中“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没有说成“那只猫",说明此时在作者的心里,这第三只猫再也不是以前他们一家所厌恶的所愤恨的那只猫了,猫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庭一员。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就在于我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冤枉了这只不会说话辩诉的小动物,我的内心极度伤心、难过、自责、愧疚,因为“我"的负罪感无法消除,所以,“从此以后,我家永不养猫。”

        文章中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其实也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弱小者的不幸。作者通过猫的悲剧,表现了旧中国众多贫苦者的悲惨命运,弘扬了民主、平等的精神。

        再次学习《猫》这篇课文,大致思路如上所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