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夜间突然醒来”的科学指导方案
注:“夜间突然醒来”就是学界常说的“觉醒”,它是指宝宝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下,自己自然地从睡眠中醒来。
熊孩子睡不好,妈妈们急得焦头烂额,可是你只顾着着急了,为什么不试着去了解一些比较基础的但又比较常见睡眠科学理论呢,比如下面这些:
宝宝的睡眠状态和睡眠周期是什么样的?
宝宝什么时间能适应昼夜自然周期?如何适应?
哪些因素影响宝宝的觉醒?
为什么说宝宝睡整夜是天方夜谭?
帮助宝宝入睡的方法有哪些?
感官上的刺激和对宝宝睡眠有什么影响?
宝宝的脾性对ta的睡眠模式有什么影响?
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如何影响宝宝的睡眠模式?
看过了上面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感觉自己瞬间懵逼了,下面咱们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模式:
我的宝宝怎么就不能睡个囫囵觉呢?
小月龄的宝宝,总是在不合宜的时间醒来或睡着。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昼夜节律还没有发育成熟。宝宝刚出生时,睡眠模式还无法体现出昼夜自然周期。几个月后,才完全能适应24小时制。在这之前,夜间的长时间睡眠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宝宝睡眠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每个宝宝的睡眠各有不同。和成人比起来,宝宝的深度睡眠很少,而且睡眠周期相对较短。而所有的这些导致了宝宝很容易觉醒。
宝宝和成人的睡眠模式有什么不同:
成人的睡眠模式是这样的:
为了能很好地理解宝宝为什么和你的睡眠模式如此不同,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当你在睡觉时,都发生了什么。
当成人进入睡眠状态中后,我们会经过一系列的睡眠阶段,其中包括反复地深度睡眠(慢波),快速眼动睡眠。
我们都知道快速眼动和做梦有关,此时大脑活动异常丰富,活动方式几乎和清醒时大脑活动方式一模一样。而且身体的某些机能也十分活跃。尽管骨骼肌暂时麻痹无法移动,但是眼球却在眼帘下方快速转动,呼吸和心跳开始变得毫无规律。
处于深度睡眠时,人们很难醒来,但是在快速眼动期却十分容易觉醒。
对大多人成人来讲,单次睡眠周期大约需要90-100分钟(从睡眠第一阶段开始,到快速眼动睡眠结束)。每个周期结束前,人们或者醒来,或者返回到最初睡眠阶段,重复开始下一轮睡眠周期。
然而,宝宝则不一样。正如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一样,宝宝睡眠模式千差万别。
宝宝的睡眠模式这样的:
和成人睡眠模式相比较,孩子的睡眠模式较为简单,共分为2个睡眠阶段——活跃期和静态期,并且睡眠周期很短,在前9个月时,只有50-60分钟(Jenni et al., 2004)。
活跃睡眠期通常最先出现,其实也就是宝宝的快速眼动睡眠,正如成人快速眼动期一样,孩子在活跃睡眠期中也很容易醒来(Anders 1979;McNamara et al., 2002),此时,眼皮颤动,呼吸急促且不均匀,身体偶尔触动,发出嘟囔声或短暂地喊叫。
处于睡眠周期的中间时段时,孩子会由主动睡眠转入到安静睡眠中,正如其定义一样,静态睡眠的特征是缓慢地,有节奏的呼吸,眼皮不颤动,且身体静止不动。
静态睡眠时,孩子很难被噪音或其他的干扰吵醒---包括氧气吸入量的突然减少,都不会影响宝宝的睡眠(Parslow et al., 2003)。
但同样的,静态睡眠标志着宝宝这一睡眠周期的结束,然后接下来,或者重新循环进入下一轮睡眠周期,或者彻底醒来。
随着宝宝的长大,静态睡眠逐渐开始区别于非快速眼动期。而且,睡眠周期增长,活跃睡眠期或者快速眼动睡眠相应减少。但是这种变化却很缓慢,通常需要经过几年时间,孩子的睡眠模式才能和成人相似于。尽管非快速眼动期出现在孩子6个月大时,但是直到学龄前(Jenni and Carskdon 2005), 睡眠周期才能达到90-100分钟。在儿童时期,孩子大多数都处于快速眼动期。然而成人的快速眼动期只占20%,新生儿约占50%,3岁的孩子约占30%(Anders 1979)。
关注宝宝的睡眠状态和睡眠模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孩子的睡眠周期循环很快,活跃期(主动期)和静态期反复转换。表现如下:
和成人以及较大孩子相比较而言,小孩子的睡眠都很浅,更多时候都处于主动睡眠。
孩子刚睡着时的25分钟左右(或许更长),很容易被吵醒。这也是为什么在挪动孩子,很难不吵醒他们的原因。
小孩子大约每50分钟觉醒一次。如果你是一个幸运的妈妈,那么这种觉醒很短暂,他会不哭不闹,很快再次返回到睡眠中。如果你不是那么幸运,孩子也有可能完全清醒,那时,你就有机会领略到睡渣的真正的含义。
如果因为带孩子,你经常性失眠,孩子的主动睡眠会让你无比抓狂,可是其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却意义非凡。(Siegel 2005)。
同时,主动睡眠也是相对安全的睡眠期,至少,在这一阶段,孩子不易于患婴儿综合猝死症。研究表明:如果有呼吸问题时,健康的孩子更可能在活跃期醒来,而不是静态期。
对有些易患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宝宝来说,主动睡眠期存在着高风险。一项有关婴儿猝死症的研究发现,相比较健康宝宝而言,这部分孩子更容易在主动睡眠中醒来(Kato et al., 2003),主动睡眠通常与心脏跳动不规律,睡眠呼吸暂停有关,如果宝宝在这一时期没有醒来,那么这种条件下,就有潜在的生命危险。
所以我们得出的观点是:较易醒来的宝宝患婴儿猝死综合症的风险相对较低。(Horne et al., 2002b)。
影响宝宝觉醒的因素有哪些?
尽管如此,有些宝宝比其他宝宝更容易觉醒。下面列举一些影响宝宝觉醒的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在以下睡眠条件下,宝宝很难觉醒(提高了患SIDS的风险)
与吸烟的人共同生活(Horne et al., 2004a)
趴着睡觉(Horne et al., 2001; Kato et al., 2006)
睡眠被剥夺(Franco et al., 2004)
刚刚恢复感染(Horne et al., 2002)
床上用品遮住面部(Franco et al., 2002; Blair et al., 2008)
房间温度过高,例如28摄氏度比24摄氏度更容易觉醒(Franco et al., 2001)
研究表明,以下睡眠条件下,宝宝更容易觉醒(降低了患SIDS的风险)
孩子平躺着(Horne et al., 2001)
和母亲同睡一个房间(Mosko et al., 1997; Mao et al., 2004),但是注意:同床睡会导致较小宝宝SIDS的高风险
母乳喂养。实验证明,母乳喂养的孩子比奶粉喂养的孩子更容易觉醒。(Horne et al., 2004; Franco et al., 2000)
使用安抚奶嘴(Franco et al., 2000)
宝宝怎样才能睡整夜觉呢?
如果你考虑到宝宝的睡眠周期是50-60分钟那么短,那么就会疑惑,“孩子怎么才能睡一整夜长觉呢?”答案是: 宝宝睡整夜长觉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人类学、历史学以及临床得到的证据都表明,成人都不可能睡整晚觉,更别说孩子了。由于孩子的睡眠周期很短,所以他们更容易觉醒。而且宝宝的肠胃都很小,比成年人吃的频率更高。
因此当有些家长谈到他们的宝宝可以睡整夜觉的时候,真正的真相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夜醒。换句话说,孩子半夜醒来的时候,并没有吵醒父母。而这种状态可以持续多久,则是取决于孩子的年龄,一般不会超过5个小时(Pinilla and Birch 1993)。
宝宝应该在哪里睡和怎样睡?国外的孩子都是怎么睡的?
许多西方国家的婴儿睡眠培训师都反对让宝宝睡在父母怀里,也不赞成宝宝睡觉时摇晃着或唱歌,认为孩子必须独自入睡,应当学会自我抚慰,甚至赞成让孩子在哭喊中睡着。
但是这些建议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睡眠学家警告父母,“哭声免疫法”必须要小心运用,并且不适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France and Blampied 1999; Owens et al., 1999),但是总体来说,睡眠培训师大都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自己睡觉,
然而,人类学家却并不是十分赞成此类观点。从人类的进化论来看,孩子本应在喧闹的白天由妈妈哺乳着睡着,而且通常紧挨着他们的妈妈躺在床上。比如下面列举的这些传统的睡眠模式:
从非洲到北极,再到美洲,现代的狩猎者们都会随时贴身带着孩子。白天与孩子时刻身体亲密接触,晚上,妈妈更是与孩子睡在一起。宝宝也会在哺乳时睡着,随时与妈妈肌肤相亲(Konner 2005)。
在巴厘岛,孩子3岁以前,一直和妈妈们睡在一起。白天妈妈们出去工作时,会选择用背带背着孩子,睡觉时,就直接睡在背带中,如果不得不放下孩子,妈妈们通常会请其他人帮忙抱着(Diener 2000)。
生活在科特迪瓦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人的背上度过,或者是妈妈,或者是照看他的人。当地人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孩子睡觉(Gottlieb 2000)。
在日本,所有的家人都会睡在同一间房,大多数孩子都睡在父母床上(Fukumizu et al., 2005).如果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父母们通常会陪着孩子,直到睡着(Moore et al., 1957)。
在意大利,孩子的睡觉模式不固定,一般在他们在被放到床上之前就是已经睡着。但是一岁以内,大多数孩子都是和父母一起睡(New et al., 1996)。
玛雅人的孩子都是和妈妈一起睡,多数都会晚上一直奶睡,直到孩子2-3岁大时。
在南太平洋的埃法卢克岛,孩子3岁以前一直都睡在父母身旁,白天,通常都是摇晃着入睡(Le 2000)。
在土耳其,宝宝们或者是被奶睡,或者是在摇篮里摇晃着入睡(Delaney 2000)。
即便是在美国,最近的研究表明,从6个月到4岁大的孩子中,多数父母都会选择安抚孩子入睡(Gaylor et al., 2005)。
为什么西方睡眠专家会提倡婴儿单独入睡?
其中一个原因是鼓励孩子情感上的独立性。独自睡觉的一个有效论证是,可以使孩子性格更加安静。一项研究论证了,孩子如果单独睡觉,在半夜醒来之后,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入睡(Anders et al., 1992)。对许多父母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
但是对那些更加关注负面影响的父母,或者是那些本能地忍不住想要安抚宝宝的父母来说,保证孩子晚上很少醒来的承诺并不会轻易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有趣地是,那些并不期待孩子自己入睡的家长,反而很少报料自己的孩子有睡眠问题(Morelli et al., 1992)。
实际上,有合睡传统的父母,经常会因西方宝宝独自睡眠的说法而心神不宁,在他们看来那样的做法简直等同于对孩子完全置之不理(Morelli et al., 2002)。
单独睡觉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坏处呢?一些研究学者和儿科医生推测,机械地强行让孩子单独睡觉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并且会破坏亲子关系,更严重的是会引起孩子的睡眠紊乱(Sears et al., 2005)。假如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发生变化,仍然强迫孩子遵循单独睡觉的原则,那么很有可能引起更多的问题。而且,有些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些假设。
感官刺激与宝宝睡眠模式的关系
孩子睡眠的总量有可能根据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荷兰的婴儿平均每天要比美国的同龄婴儿多睡2小时(Super et al.,1996)。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区别也可以反映出对于刺激的不同态度。美国的家长认为,他们有责任不断地全天刺激孩子的发育,然而,荷兰的父母却更加强调休息和规律性(Super et al., 1996),孩子如果在白天受到感官的刺激,入睡和保持睡眠可能会更加困难
宝宝的脾性对ta睡眠模式的影响?
毫无疑问,孩子的睡眠模式因而个体而发生很大的不同。许多研究表明,孩子的脾性(对于刺激的反应,以及情感的形成)与睡眠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研究显示,那些性格温和的,适应力强,随和地,注意力集中地,情绪稳定的孩子比脾气坏的孩子更早入睡,且睡眠时间更长(Weissbluth and Liu 1983; VanTassel 1985; Scher et al., 1992; Sadeh et al., 1994; Scher et al., 1998)。
另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如果在白天兴奋时间较长,夜间醒来的次数会更多(Scher et al., 1998)。
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宝宝的睡眠模式的?
几个重要生长发育里程碑对宝宝睡眠的影响:
昼夜节律,新生儿宝宝还没有形成自然昼夜循环,通常昼夜不停地连续睡觉。渐渐地,他们会适应24小时制,晚上睡眠逐渐多了起来。有些宝宝在3个月时,就可以完全养成这一规律,同时,晚上开始睡整觉,比如,一觉可以睡5个小时,但是有些宝宝到5个月时才能达到这一水平(Jenni et al., 2006)。
分离焦虑症,大约在宝宝6个月大时,大脑开始逐渐发育,情感更加丰富(Eliot 1999),他们逐渐察觉到自己的感情,对主要照料人形成很强的依赖感(Eliot 1999),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宝宝一到晚上就有更多地需求。一旦宝宝形成了强烈地依赖感,分离焦虑症就凸现出来,如果他醒来后,发现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很难过。
长牙期,令人惊讶地是科学研究显示长牙很少会影响孩子睡眠(Wake et al., 2000),反而是在长牙的前后几天宝宝会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
掌握新的运动技能,有些婴儿在学习爬或坐,或者完成其他发育里程碑时,也会因为兴奋而无法睡眠。这一时期的孩子会更加抵触上床睡觉,或者晚上会频繁地夜醒。
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
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某些身体问题而影响睡眠。其中包括:
耳朵感染
尿路感染
寄生虫感染(蛲虫)
发烧
呼吸道感染
胃酸倒流(Kahn et al., 1991)
牛奶过敏(Kahn et al., 1989)
打鼾和呼吸暂停
好睡宝提醒你: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医学治疗,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宝宝有以上问题,请立刻咨询儿科医生。
但是一些睡眠研究学家(France and Blamped 1999)发现:环境和行为因素也可能影响宝宝的睡眠。例如:
过渡兴奋的睡眠仪式或者安抚行为
父母对孩子睡眠需求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白天的小睡太晚或者晚上睡得太早
睡前活动太多
夜间长时间暴露于人造光中(或者白天日光暴露不充分)。
家庭生活的改变,比如新生儿的到来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好睡宝,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