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边学堂•思想印记【1】

记得是在1980年深秋正式入学“淀边学堂”的。
不久,入冬了。那“帐篷宿舍”还是使我们倍感温暖的,或许也是少年的我们忍受寒冷的能力已“久经考验”了,更因为“苦生活”与我们相伴多年了吧。当然,温暖也真是温暖,面对“物理的温暖”谁能说假话呢?那“帐篷宿舍”确也真的简陋,亦是不能假言的,若今之少年怕是绝对不能忍“住”的,“抱头痛哭”也是能够想见的。然而我们是“安居乐业”了。——看看我在本文的“封底照片”,是可“略见一斑”的。
先说那“深秋”吧!
秋天之前是夏季,这似乎“傻话”。夏秋之间呢?于那时的少年之我们,是个“痛苦季”——高考之后,无论成绩好坏,总有“痛苦”的,考的不好,其“痛苦”是无须赘言的各人自知,尤其“没面子”。
“往哪里去呢?”尤其于1980年高考没有“好成绩”的少年,这是个问题。“帐篷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在“金秋十月”左右吧。跟着它走吗?是个“错误”,还是个“正确”?这“矛盾心理”总是有的,只是些许的程度差别。“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这在当时,是指“未来的历史”的。
“还是走吧!”这首先是那年那月的“贫困之苦”所压迫的,“高考之苦”是不能与“贫困之苦”较量的,今天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今天之少年是否真的懂得父母当少年之时的“苦”,我可就不知道了。
“走吧!”如是,从“四面八方”便有一群少年向“淀边学堂”汇聚——是否“梦想”地来了,难以细说,但不是“觉悟人生”地来了,却似乎是肯定的。必须说“事前诸葛亮是少而又少的,那是理想化神化了的人物”。
于这深秋,我们这群操着不同口声的少年,也有已是青年的,便存在于“帐篷校园”了,在紧挨着白洋淀的东南边,说是南边也是不错的。但那时,以至今日,白洋淀也不是这“淀边学堂”的魅力构成元素。只是我们清楚地见到,“淀边学堂”-“帐篷校园”是座落在盐咸地上的,处处可见冒咸的土地,至于其地下还有一个“古潜山”,我们那时是不大知道的,后来的地质课老师是怎么讲的,或者讲没讲,现而今是完全没有记忆了。这至少说明,在这所“淀边学堂”-“帐篷校园”,最为核心的课程、最为魅力的知识是没有首当其冲地“魅惑”于我们这群青少年学子的,否则,怎能不刻骨铭心的印记呢?于此,“一叶知秋”了。
“人生不是棋局,不能悔棋重走;但人生又如棋局,可以在多次输棋中积累经验。人生无悔棋,但可以从自己的错棋中得到进步。”如是“哲学”,少年的我们是有所经历的,特别是初入“淀边学堂”-“帐篷校园”时,“悔”字是经过“心”的,但却是“既来之则安之”的“哲学”而“安心”并“安居乐业”的。下棋,确也是我们经常的业余生活,但如上的“棋局人生哲学”是不曾悟得的,折射出成长于“文革十年”的我们,是严重未开“思想之蒙”的。今天,我们中人是否真正彻底明白了“文革十年”恰是我们的关键成长期,也是值得细思量的。可喜的是,“后淀边学堂-帐篷校园时代”,我们作为青年,许多人依循“科学的春天”之浪潮的激荡,转战在了“职大”“电大”“党校”的校园,重塑了一次自己。但也不能不客观地认定:我们是以“干”为主导的一代人生。诚如“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一样。同时,也必须汲取历史经验:没有厚重“学识”的支撑,“干”不出人生的“尖峰”的。这是必须要教给后代的一个硬道理。
“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原因仍然是历史,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条件决定的。”这“哲思”“哲语”是耐人寻味的,亦要求人深长而思之。我取其精华,以为在于:人,不能囿限自己!接续此话的“哲学”当是:“人的生命如能有两次,肯定个个都是天才。”我喜欢这句话,但我的理解与把握是,人的生命总是“两次”的,即是“觉悟之前的”与“觉悟之后的”,当是执着于“觉悟”的不断升华,而后“天才人生”。这该是应有的人生行程了,只要人还活着。
参考文献
《哲学心语》:陈先达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