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究竟有什么区别,身为炎黄子孙的你知道吗?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传扬所悟真理。很多人受他的影响,也踏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随着释迦牟尼的信徒越来越多,佛教也就逐渐诞生了。而说到佛教,多数人都能想到“寺庙”,可当我们去佛教圣地时,会发现“寺庙”向来是分开的,那么“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的你了解吗?
以前的“寺”和“庙”
尽管现在“寺庙”总是和佛教联系在一起,但在很早以前,“寺”和“庙”是两个概念,且它们和佛教也没有太大的关联。毕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即公元67年左右。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为浮屠教。依照文献记载,佛教和佛像的传入应该相差不多。
公元57年,光武帝的儿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他有一天做梦的时候梦到了天竺的佛,因为对佛产生了好奇心,汉明帝便派人去天竺求取佛经。
到公元67年,汉明帝派出去的人带着两位印度高僧回来,同时还携有数量众多的佛经和佛像。汉明帝见此非常高兴,将二位高僧安排入“鸿胪寺”暂住。
而这鸿胪寺,是当时朝廷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兴建白马寺,而白马寺的“寺”,取自“鸿胪寺”之“寺”。从这之后,“寺”才与佛教联系在了一起。
据《左传·隐公七年》载:
“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汉书·元帝纪》也提到:
“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正所谓“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可见寺与佛教本身就挨不到一起。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寺”不仅有“佛教庙宇”的意思,同时还引申出了“祠堂或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处所”的含义。《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有云:
“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
而庙在最开始,也指的是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诗经·大雅·思齐》中说:
“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庙”出现时间要比“寺”早一些,这是因为中国有祖先崇拜,在中国文化中,祖先崇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大家族中祭拜祖先的地方,也有着“宗庙”之称。
而庙之所以会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则是因为庙在我国,也用来供奉一些“人神”——那些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人们会给他们立庙。
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也是由人身得道的,亦可看成是“人神”,因而“庙”和佛教也就慢慢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和“庙”逐渐被合在一起,“寺庙”就成了佛教之地的指称。
“寺”和“庙”的区别
至于“寺”和“庙”的区别,则主要可以总结为三点:
供奉对象不一样;
主要功能不一样;
代表文化和发源地不一样。
就如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那样,寺自从汉明帝之后,其中便供奉着庄严的佛,而除了佛以外,寺中几乎很少供奉其他存在。
但是庙不一样,庙里可以供奉祖先,也可以供奉神鬼,另外供奉那些圣贤也是完全可以的。比如说供奉皇室祖先的“太庙”;供奉土地公的“土地庙”;供奉孔子的“孔庙”。
而从功能角度出发来看,寺在佛教传入后,从官署逐渐变成了佛家子弟修行、研习、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之中,不同资历的佛家子弟有不同的身份,当香客来寺中供奉香火时,也会得到专人的服务。
相比于寺,庙中很少会有僧侣的存在,有一部分庙中更是只有神佛像。庙所在的地方如果有富裕的人家,为了自己生活顺遂,会自己出资修庙塑金身,若是庙处于荒郊野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也会越来越破败。
另外寺和庙在文化方面也有所不同,寺到现在,基本上成为了指代佛教场所的专称,而庙如今仍然有其他的含义,既可以指代佛教场所,也能够指代供奉先祖的地方。
并且寺刚开始的时候是历代政府用得较多,而庙则起源于民间。一直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寺和庙才逐渐被合在了一起。
补充
最后我们再来补充一些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内容。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其巅峰时期应该在初唐和中唐。而佛教最欣欣向荣、前途光明的时代,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的中原混乱黑暗,人们需要有信仰和寄托,才能对生活产生希望,佛教就是当时人们心之所向。
只不过遗憾的是,现如今留存于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院中,那些塑像以及画像严重损毁,我们只能通过数量稀少的传世藏品和部分石窟寺中,窥探当时佛教的发展情况。
再说回唐代,唐代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但对于佛教唐朝也非常重视。相传是因为唐太宗在消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经得到了僧兵的帮助,因此他下诏在“交兵之处”树立寺刹。
此后唐朝的历代皇帝也非常关注佛教发展,当时有很多国外佛学人士来国内学习佛学知识,也有很多国内高僧大能前往国外进行佛学交流。
到晚唐之后,佛教在我国逐渐呈衰颓之势,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
原创:天下将令
转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