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一起慢慢品读庄子一大宗师7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
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y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yóu,以死为决(huàn)溃痈(yōng)。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kuì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móu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品悟: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不是因为有所求而相互交往、相互帮助,而是心心相印、自然而然走在一起。
过了不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就派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子贡到了一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甚至还唱起了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我们还托着形骸活在世间呀!”子贡见了,愤怒走向前说:“你们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难道合乎礼仪吗?”二人笑了笑,不屑地说:“你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义呢?”
子贡回来后向孔子控诉道:“一个朋友去世了,另外两个朋友去吊丧,却对着死尸唱起了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也没有任何悲戚的表现,有人还说他们是高人,可是我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他们这些人,太无礼了!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呀!”
孔子回答道:“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束缚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的人彼此不相干涉,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实在是我太浅薄!他们这些人是与无限的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的。他们早将生死浑为一体,又怎么会认为死是件悲伤的事呢?”
子贡就问:“那么老师您会追求这种逍遥于天地之间、世俗之外的道吗?”孔子就说:“我孔丘啊,乃是苍天所惩罚的罪人!即使这样,我仍然想跟你们一起去竭力追求至高无上的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道,孔子是这样说的,鱼为什么争相投入水中?那是因为投入水中,它们的给养就充沛了,它们在水中就可以相忘于江湖了,就可以自由自在了。在生活之中,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互不干涉。你的事我可以宽容,我的事你也可以原谅,不用互相指责,不用互相给对方挖坑,相忘于道术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子贡又请教“畸人”的问题。孔子回答: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他们是超越了世俗,忘却了自己外在形体的人。这些人让人景仰,给人希望,令人心驰神往。一个人,能与自然和谐,脱离尘世,看淡生死,等同于自然。
他们做事与人情世故不相符,看起来有“小人”之嫌,但其实这正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是人之“君子”。他们追求的是超脱世俗观念,摆脱世俗的干扰,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切众生随缘而生、随缘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