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家代表作《悠悠岁月》阅读笔记
2024.10.31.周四,晴
今天阅读《悠悠岁月》作者《致中国读者》和译者前言。
Q:《致中国读者》的主要内容
A:作者安妮.埃尔诺写于2009.7.16。讲述自己2000年春天第一次来中国(北京——上海)的直观感觉,寄希望中国读者对《悠悠岁月》的理解和共鸣。
作者对“记忆”的 观点:
1、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
2、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得时代的痕迹。
3、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一种不断地呈现一切时间、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
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童年想象中的中国——影像书籍中的中国——亲眼所见的中国。于是,她感叹:“只有在这个五月的清晨到达北京的时候,由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杜撰、虚构的描述所构成的模糊一团才烟消云散。”
4、一切事件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读被遗忘。
Q:译者前言的主要内容
A:资深翻译家吴岳添写于2009年7月。主要是对作者出生、工作经历、创作成就、文学创作背景及创作方法及《悠悠岁月》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力和文学地位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作家及作品有个初步了解。
安妮.埃尔诺1940年9月1日出生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父母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开了一家咖啡食杂店。她在那度过童年。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学习努力。获得教师资格证后1967—1975年在中学任教。19977年开始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2000年退休。她从974年开始创作,截止到2009年,已出版15部作品。她的作品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她的写作和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安妮.埃尔诺从八十年代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新体裁“无人称自传”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悠悠岁月》。她充分借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佩雷克三位法国文坛大师的风格,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和感觉,来构成一个女人从小到老的六十多年的成长过程:父母的贫困、学习、当教师、秘密堕胎、生孩子、离婚、患癌症、情人、衰老,丰富的经历中穿插着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1968年的五月风暴、总统大选等政治事件的看法。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聚会和个人隐私,事无巨细无不简洁清楚、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今天的时代变迁。她的自传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无人称的泛指代词来表示“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样生活过来的。《悠悠岁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
《悠悠岁月》采取“无人称自传”、用旧照片来反映时代变迁的手法,在艺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人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采用“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无疑对二十一世纪的新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使埃尔诺跻身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