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剽悍晨读

晨读感悟 | 说司马迁

2017-07-29  本文已影响63人  文字君ZZ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01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实录精神的典籍。

司马迁,出身士族,但不是高官贵族子弟。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任太史令。太史令位低言轻,主要职责: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保管典籍文献。

《史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迁从小就很聪慧,其父也着重培养,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文学涵养奠定基础。家境小康,跟随父亲到长安之后,拜各路名人为师。二十岁出家门漫游,遍历名片大川,陶冶情操。

02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泰山封禅祭礼,途中身染重疾,就要不久于人世。司马迁匆匆赶赴父亲所在洛阳。

父亲临终对司马迁嘱托: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含泪答应。

公元前112年,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官位,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著书《太史公书》即《史记》,踌躇满志,以期完成父亲壮志。

03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带兵攻打匈奴,同时汉朝著名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也主动请缨出战。

李陵带兵五千步兵,李广利带兵三万骑兵。李陵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八万骑兵,奋勇杀敌,重创匈奴,但最终弹尽粮绝,投降匈奴。

汉武帝震怒,本来对李陵报有很大的期望,没想到他竟被俘虏了,而没有选择战死沙场。满朝文武百官,都懂得察言观色,群臣把战败的罪名都推到了李陵头上。

04

汉武帝询问司马迁怎么看李陵战败一事,司马迁很不喜欢同僚落井下石的做法,仗义直言:李陵孝顺母亲,重情重义,还谦虚礼让。以这么少的步兵孤军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名将也不过如此,被俘虏而不选择死,是以后找机会回来报效汉室。

汉武帝觉得司马迁这是在众臣面前夸赞李陵,实则在责怪李广利出师不利,未尽其责。其实也是变相地批评自己贪图美色,任人唯亲,用人不淑。汉武帝颜面全失,愤怒之下,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大牢。

狱中的司马迁,遇到了极其恶劣的酷吏,身心都遭受了重创。不久,又有流言说李陵要带匈奴兵攻打汉。汉武帝更加气愤,除了杀了李陵的母亲,更下令处司马迁死刑。

05

汉朝,也有免于死刑的三种方式:1、丹书铁券,这种就是开国功臣的特权。后世子弟可凭此免死。2、拿钱赎罪,很多的钱,而且只能赎一些,不能全免罪行。3、宫刑,这是极度泯灭人性的做法,且存活率很低。

司马迁也很痛苦,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必须让自己做出抉择。家里没有功勋,钱财也不多,想活下来的方式只有宫刑。这对于士族子弟来说就是奇耻大辱。上愧对先祖,于己是不可逆的伤害。

身体遭受了极度的痛苦以后,司马迁幸运地活下来了。苟延残喘,活下来了。外要背负舆论压力,内有愤懑郁结。虽然写作的过程很艰难,自身很痛苦,但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笔耕不辍,终于历时13年完成了流传后世的史学巨著《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史记

司马迁遭遇人生障碍后,没有怯懦,他选择了强大。没有在乎世俗的眼光,终于夺回了自己的话语权,刻画了另一面的汉武帝,对错留于后人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