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时刻
去年12月份在电影院看过一部保加利亚的电影《荣耀时刻》,当时给我的感觉就像来自上个世纪的老电影,拍摄手法简单直白,既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也没有炫技的动作场面,属于不商业、不文艺、不科技的小成本电影,更别提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了。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从“拾金不昧”到“物归原主”来展开情节,不少生活细节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想不引起共鸣都难。
以前在看现实题材的印度电影时,我同样会产生这种感觉。虽然国情、文化差异很大,但老百姓的“痛点”是相通的,在电影里看到的就像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只是换了不同国家的人和场景来表达而已。
先拿电影中“拾金不昧”的桥段来说吧。我们从小就被长辈、老师教育过,要拾金不昧——在马路边捡到钱,得交给警察叔叔。
电影中那位说话结巴、生活窘迫的铁道工人,估计小时候也受过不少这方面的教育,在铁轨上一捡到巨款就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警察大哥,从而开启了他的“荣耀”时刻——受表扬、上电视、得奖励,和政府高级官员合影……
以上场景我们应该不陌生,一个人做了见义勇为之类的好事,政府作为榜样来宣传,并且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但事情偏偏不往好的方向发展,当忠厚老实的铁道工人因为“拾金不昧”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一连串意想不到的麻烦也接踵而至。伴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电影剧情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完美和谐的政治宣传片过渡到充满黑色幽默的东欧版“秋菊打官司”。
和前面“拾金不昧”的桥段相比,“物归原主”的桥段才是电影的重头戏。按理说做好事得好报是理所应当的事,可铁道工人得到的“好报”却是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他先是作为工具人在政府公关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宣传任务,得到的奖品是一块走不准的电子表;而父亲留给他的珍贵念想(走时精准的机械表)却被公关部女主管“不小心”弄丢,在向后者追讨的过程中被媒体记者盯上,导致冲突一再升级,进而又被警察威胁、被同事殴打;最后那块手表到底还是找回来了,但他和女主管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孤独贫穷的铁道工人来说,父亲给他的苏联手表是最珍贵的纪念品,却被高高在上的女主管当作不值钱的垃圾;明明是自己拾金不昧做了好事,却被政府工作人员和同事们羞辱、恐吓甚至殴打。他的诉求简单朴素,不过是想要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连个说理的地儿都找不着。
直到女主管后来“良心发现”,亲自送表上门,早已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他下意识拿起扳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电影最后的开放式结局,观众们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力了。
不过我倒希望他最终克制住了愤怒的情绪,没有打伤或者打残那位傲娇的女主管。毕竟在法治社会,“以暴制暴”的路是根本走不通的,只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中主要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女主管的扮演者为了演绎好角色,居然在开拍前去总统办公室工作了几个星期。去年底电影在中国上映时,保加利亚驻华大使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观影活动。
像这种聚焦小人物生存困境、讽刺政府官员办事浮夸、敷衍的写实性影片,不仅能成功上映,还能得到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着实比电影本身更让我惊叹。一个国家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于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也不怕被指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贾行家老师在《文化参考》专栏中提到过的观点,“电影批判的东西,不是说给这个社会抹黑,只是带来一种警觉…… 人性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幽暗,世界文明的进程也往往比我们期待的更缓慢、更不均匀,并且不是一直向前的。所以我们才既需要保持宽容,又需要保持警觉。”
其实善待那些敢于说真话的电影,原本就是社会宽容、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