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日学古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网络上端午节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了贵族大臣们的利益,而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二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之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夫差不听还派人送伍子胥宝剑一把,令其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在吴京之东门上,以找不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奖伍子胥沉尸于钱塘江。当地百姓为纪念伍子胥,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14岁的曹娥便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以纪念曹娥的孝道。
后两种说法,我是今天第一次从网络上搜索才知道,但第一种说法,为纪念屈原,这是我从小到大就听说过的,也许我们在湖南,大家更相信是这种说法。
听说,有不少关于端午的古诗词,今天也特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如下,以便日后查阅学习。
1.元代贝琼的《已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首诗是纪念屈原的。
2.宋代文天祥的《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诗也是纪念与屈原有关。
3.宋代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射殒今有何,只留离骚在世间。这也是纪念屈原的。
4.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芬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5.唐代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唐代李隆基的《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8. 唐代储光羲的《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大道启元命,时人居太康。中朝发玄泽,下国被天光。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鼓鼙迎爽气,羽籥映新阳。太守即悬圃,淮夷成葆疆。小臣惭下位,拜手颂灵长。
9.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0.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1.宋代范成大的《鹧鸪天·仗下仪容笔下文》:仗下仪容笔下文。天风驾鹤住仙真。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经国志,立朝身。暂烦高手活吴民。明朝莫遣书丹篆,怕引新符刻玉麟。
12.唐代殷尧藩《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3.宋代刘克庄《贺新郎·端午》: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14.宋代赵蕃《端午三首·其一》: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15.唐代窦叔向的《端午日恩赐百索》: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16.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