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看”的智慧

那天回家,偶然间瞥见路边两只死癞蛤蟆,本想拉着妹妹快速离开,谁料她倒是兴致勃勃地停下,去研究那两只血肉模糊的可怜生物。
“别去看了,那么恶心。你不走我可要走了啊!”
“别嘛姐,让我研究一会。你不看不就行了!”她蹲下身子,一股不研究透誓不罢休的架势,可我胃里一阵恶心。
我多想告诉她,这世上有那么多的事情,并不是你“不去看”,就能避免的了的。
没错,古语有云:“眼不见为净。”可是这所谓的“净”,真的干净么?眼不见,净的是你的视野,许多人就趁这短暂的干净,而一次次把自己的眼睛蒙住,以博得所谓的平静。他们用“不去看”的智慧,为自己眼里的世界粉饰太平。
可是你不想看的东西,难道就此消失了吗?并没有,它依旧客观存在着,恶心不到你,而去恶心了别人。而又有更多的人选择视而不见,任由那死癞蛤蟆发臭腐烂。
跟朋友聊天谈到这个,他笑了一下,眼神里是对我的无奈。
“别傻了,话是这么说,可我们又不是圣人,没义务心怀苍生。你自己眼不见为净快快走过去才是啊,自己首先要过的舒坦,才有时间去顾及别人。”
我竟一时语塞。诚然,他说的没错,路过一只死癞蛤蟆,以后会有更多只死癞蛤蟆,死老鼠,躺在街上毫无顾忌地腐烂。每个人都不是圣人,没有谁有义务把他们打扫干净。可是我心里总有一个地方在扯着疼,因为既然我瞥了一眼,那感觉我不可能忘记。而路过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眼不见为净,可是心底却久久难以平静。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就谈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台湾的社会问题。她说到昔日台湾人引以为傲的淡水河,如今连靠近都需要屏息,垃圾成群河水污浊,而成千上万的台湾人仍大言不惭地宣告着淡水河是他们美丽的家园;她说到台湾街道上混乱不堪的交通秩序,让人气急败坏;她说到食品安全问题,连下楼买早餐都忍不住仔细审视油锅里翻滚的油。环境问题卫生问题公共秩序问题,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台湾人饱受困扰,可很多人选择的是忍气吞声。
然而龙应台没有,她没有假装看不见,她也做不到不去看。她看见了,并且她为此愤怒而生气,以至于她在文章里质问那些台湾人:你们看到了这一切,并且受困于这一切,可你们为什么不生气?文章发出以后,各色信件雪花般飞来,一张张都承载着普通人平日的心酸与委屈。
他们都看见了,他们的家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如今面目全非,他们看见了却选择默默忍受。“不去看”真的是一种智慧吗?这分明是一种用冷漠与无视来换取内心片刻平静的自我欺骗。你不去看的东西,它依然存在,依然会令更多的人无法忍受。
而我们为什么不生气?既然看见了,我们为什么不发声?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选择无动于衷,殊不知很多时候沉默是黑暗的最大推手。因为你觉得,只要你看不见,你觉得安心了,那一切都与你无关了。是这样吗?二战期间一位走出纳粹集中营的德国神父忏悔时说,“纳粹追捕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而当纳粹的屠刀举向我的时候,没有人替我说话。”当我们曾避开的一切,最终无可避免地降临到我们身上来的时候,你还会选择“不去看”“不去想”吗?
你买盗版书还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然而等你的智慧成果有朝一日被窃取贩卖时,你还能如此得意吗?当你心安理得的霸占着爱心座位而对身边老人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你也有老的那一天?当你看见小偷在公交车上把罪恶的手伸向别人的腰包,而你转过脸去时,你可曾知道正有千千万万只看不见的手向你伸来?他们抢走你享有新鲜空气的权利,夺走你享有干净食物的权利,夺走你安全过马路的权利,抢走你按正规程序升职加薪的权利。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那些隐匿于黑暗之中的手,知道你会忍气吞声,知道你会视而不见,知道你无力反抗。
对于身边发生的丑恶的一切,对于上一秒经历过的不公,和下一秒变本加厉的掠夺,你还有理由保持沉默,保持“不去看”的智慧吗?你对别人的不幸视若无睹,那你又有什么理由怪别人在自己深陷险境时的袖手旁观呢?
每一次网络上又爆出一系列不公与黑暗时,看着受害者完全把自己放在弱势无害的一方时,悲哀就慢慢从心底渗透出来。当你在怪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冷漠与不公的时候,却不知道其实沉默的我们才是最大的凶手。沉默是对黑暗最大尺度的纵容,罪恶倚仗着众人事不关己的态度而有恃无恐地滋长。
社会不该是这样,人心不该是这样,道德岂能甘愿屈服于所谓的自我安好,善良岂能让位于利益操纵下的冷漠?斯宾诺沙曾言:“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可是人作为社会性的群居动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老祖宗是说过“眼不见为净”,可他们也告诉我们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保持清醒,保持愤怒,保持你的眼明心亮,保持你的义愤填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