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面对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成长
《世界的凛冬》是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故事从1933年德国国会纵火案开始,到194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现马歇尔计划为止,世界进入了法西斯战争的凛冬岁月。小说以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五个国家中的六个家庭为主线,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国家领袖,有普通百姓,有参议员,有热血青年,他们穿梭在德国、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经历各个重大历史事件,让读者跟随这些人物,身临其景地感受二战的残酷和和平的艰辛。
一、报复和救赎
一战结束时签署的《凡尔赛条约》本意是维持和平,报复德国,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实际上却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过当的报复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反过来二战结束时马歇尔计划,本意只是援助欧洲重建,实际上美国成了大赢家,经济上赚得盆满钵满,政治上成了领头大哥,同时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欧洲迅速在废墟上崛起。
二战的起因和结束让我想起这样的故事。有两种老板,经营理念不同,结果就截然相反。一个老板拚命压低工人工资,降低成本以赢得更大利润,结果工人是来了又走,最后因留不住人才而倒闭。另一个老板关心工人的生活,造廉租房给工人住,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在住宅区设置商店、饭店、剧院,让工人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让工人的家属也有就业的机会,企业留住了工人,周边慢慢成了小集市,吸引更多的人来求职,工人越聚越多,企业越做越大,所在地变成小镇,变成城市。
一战巨额的战争赔款让德国的各行各业举步维艰,为了抗争,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民众的欢迎,首先他提出了用强权的手段,集中所有力量,致力工业、商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受到工商界人士的支持。其次大力宣传布尔什维克的恐怖,使人们相信共产党人正集中力量,准备在德国的城镇和村庄进行杀人、放火、投毒。这些恐怖宣传促使人们接受法西斯的冲锋队员取代警察,使法西斯分子可以为所欲为。第三煽动民族主义,提出日尔曼民族是优等民族,纯洁德国人种,犹太人和共产党是败类进行清理,拉拢天主教中央党,制止社会民主党集会。多管齐下,最后使议会顺利通过授权法案,使希特勒内阁可以在没有议会的授权下通过新的法律,希特勒彻底地成为一个独裁者。
法西斯主义也曾经冲击英国社会,但没能成功,为什么在德国能茁壮成长?因为德国人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建立对民主的信心,德国议会成立十四年,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民主制度。加上一战失败,民众只看到货币沧为废纸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实,对于他们来说,选举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生存权和发展权才是最重要的。民主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我们国家也有市场,我曾经在乡镇组织过村委会选举,许多村民宁愿在麻将桌上打牌,也不愿去选举会场投票,就算是流动票箱到家门口家,许多村民还是不肯下台,而是对着工作人员说,你们帮我勾一下就行了。他们主动放弃选举权利,认为不管选出谁都无所谓。所以从村委会主任到乡镇长、县市长的候选人,他们不需要对选民负责,只要对上负责,唯上是瞻,这样的民众心态很容易被少数人操控,六十年代由最高领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就一点也不奇怪,重庆发动唱红打黑也能被大众接受和支持,只要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没有根深底固,专制的传统就很难消失。
和德国类似,俄罗斯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立即建立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政党没有推行民主制度,他们用民众的暴力取代精英的暴力,践踏一切过去的秩序,没收中产阶级的财富,无偿收回国有,残酷屠杀资本家,使得有钱人逃离俄罗斯。斯大林是另一种方式的独裁者,他一方面大搞个人崇拜,把自己凌架在党中央之上。另一方面用克格勃这种秘密警察在内部进行大清洗,消灭不同政见者,把不当言论者送入劳役营或处死,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俄罗斯人从高官到百姓,写字说话都得慎之又慎,一切都得围绕领袖的意志而动成,不敢表达自己的自由观点。为了争霸世界,斯大林把国家改造成为战斗的机器,间谍渗透到波兰、捷克、西班牙、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一个德国使馆的秘书被策反成俄罗斯间谍,给俄罗斯军方提供情报。但克格勃特工怀疑他是德国间谍,抓住他俄罗斯的女朋友,严刑拷打,用烟头烫她的乳头。发现是场误会时,既无道歉也无赔偿,当秘书愤而决定不愿为俄罗斯服务时,军方又计划抓他女朋友,建议用烟头烫她下身的办法,逼迫他继续为俄罗斯提供情报。
二、毁灭和成长
二战中无数的青年走向战场,在炮火中丧生;大批的犹太人被赶入集中营死去;奔赴西班牙的国际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却被苏联的指挥官怀疑,刻意安排充当炮盔死去;大批战领区的平民被屠杀,空袭伦敦、炸毁铁路、德国入侵波兰、敦克尔克大撤退、日本偷袭珍珠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处战火纷飞,生命比蚂蚁还轻贱,每一页都有成千上万人死去,每一进程伴随着血肉横飞。直到美国、英国、和俄国三巨头形成共识,联合抗击,中途岛转折战,诺曼底登陆战,决战柏林,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曼哈顿工程,联合国的建立,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东西德分裂,冷战开始。
间谍,阴谋,恐吓,极权统治,恐怖主义,战场上有明确的敌人,后方有隐藏的敌人,人们在纳粹和苏联克格勃极权统治的夹缝中生存,沃尔特为了德国的民主进程,为了人民的公平正义竭尽全力工作,却被欲加之罪陷害折磨而死。他的妻子末黛和女儿卡拉为了推翻暴政,搁下民族观念为苏联做间谍,终于迎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想不到等待她们的不是解放,而是红军的轮奸。儿子埃里克醉心于纳粹,当梦碎清醒以后又堕入另一个极端成为苏联极权的爪牙。但是民主自由的力量从来不会缺席,末黛是英国贵族出身,但她不愿意逃避回到英国,而是留在德国为制止恶行而努力。劳埃德为了抵抗法西斯战争,到最危险的地方收集情报和解救盟军战士。艾瑟尔始终站在社会底层,为工人阶层争取权益为,反对法西斯专制。不管哪个国家,正义始终存在,大人物的良知,公众的觉醒,共同推动着文明向前发展。
书中造成的女性形象非常出色,除了末黛和艾瑟尔一如既往地鲜明外,第二代女性中卡拉和黛西的成长历史,使读者感受到二战中面对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成长。卡拉出生在德国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的家庭,她亲眼目睹母亲工作的杂志社遭打砸封锁,父亲因为揭露纳粹的四号秘密屠杀计划被打死,她奋不顾身地调查屠杀真相,偷取违禁药品给犹太医生为贫民看病,冒着生危险和母亲一起窍取机密情报,为了保护未成年的女孩丽贝卡而被五个苏联红军轮奸,怀上轮奸后的孩子勇敢地生下来,爱人在远方生死未卜,痛苦并不能将她摧毁,生命如草芥的情况下,卡拉逆向成长。
美国女孩黛西,没有道德感的俄裔暴发户家的女儿,费尽心机想被势利的贵族社交圈接纳,遭拒后来到英国,想尽办法获得有贵族头衔的公子哥的爱情,一场体面盛大的婚礼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战争让黛西从一个追名逐利为了更高的地位耍各种手段的女孩成长到一个在战地为了救更多人而拼命勇敢的女人,最后等来了真正的爱人劳埃德。以前她觉得爱情只是赠予某个男人的殊荣,她只要聪明地加以选择就好,现在她知道自己完全错了,爱情和聪明无关。爱情和地震一样,发生了就无从选择。黛西的成长过程是民众觉醒的过程,是文明成长的过程。
三、隔离和融合
二战结束后就是冷战的开始,柏林分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世界东西方的两大阵营象柏林墙的延伸泾渭分明地隔离开,人为地切断亲情友情和爱情,让柏林人心口中划下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每天都有流血事件的发生。德在马歇尔计划中开始复苏,开始艰难地实施民主选举,民主政体,让人民有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而东德却还在搞恐怖的专制统治,设立秘密警察机构,盯稍监察人民的言论和行动,忍饥挨饿的东德人偷偷逃往西德,却无情地被枪决。隔离墙越砌越厚,大众心中的怨越积越厚,防民之口犹如防川,堵的最后结果只能是柏林墙的倒塌。
万里长城隔不住清兵的入关,闭关锁国锁不住鸦片战争的炮火,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进行人为的隔离,不仅政治上没有出路,经济上也会落后倒退。台湾民进党固守不与大陆来往,不承认九二共识,是自己束缚了手脚,县市长选举中惨败就是信号。中美的贸易战同样如此,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筑起贸易壁垒,同样挡不住融合的脚步。我国一如既往地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历史,符合民意的选择,更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战结束并不遥远,世界还不太平,利比亚、叙利亚战争涌现欧洲难民潮。战争从来不是解决争端的最好办法,大国利益的纷争,把小国拖入战争,遭难的是平民百姓。愿世界多一份慈悲,少一份暴戾;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刁难;用政治的智慧和大国的担当维护世界的和平,愿二战这样的人为灾难不再发生。